编者按: 南京大学120余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个源头: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后更名国立中央大学)与1888年诞生的汇文书院(后发展为金陵大学)。南京大学鼓楼校区校史博物馆前矗立有 “二源壁”,DG游戏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图书馆前建有“二源广场”,金陵大学的历史是南京大学校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陵大学史》一书,依据档案资料,厘清了南京大学源头之一的金陵大学自创办至1952年院校调整并入南京大学的经过,史论结合,一叶知秋,再现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之中,大学的角色与作用,是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史的重要参考。本书由朱庆葆教授主编,作者团队来自南京大学校史室、档案馆、历史学院等,历时多年打磨而成,是“南京大学校史研究工程”项目重要成果之一。 80年前,日本投降;80年后,金陵大学的读书声超越了时间,成为南京大学的日常风景。校园里,青春的身影穿梭于古朴与现代交融的建筑之间。此刻,欧博注册让我们一起回到曾经的烽火岁月,瞩目高扬的旗杆,看见战火中金陵大学师生对知识与真理的坚守,让爱与和平继续在心头闪耀。 旗杆高扬: 抗日战争中的金陵大学 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突然向中国军队发起进攻,驻上海的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一·二八”事变爆发。金陵大学(简称金大)刊发了《国难特刊》和《国货专刊》,并联合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汇文、中华等校,慰劳前赴上海的义勇军。1932年10月,金大学生会举行足球赛为东北义勇军募捐;1932年12月,陈裕光组织金大与金女院的中文演讲竞赛,为东北义勇军筹款;1933年新年,金大女生举办游艺会进行募捐;1933年5月,金大举行救国募捐大会募捐。金大师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爱国之情。 1934年,与金大仅有一墙之隔的日本领事馆建了一座钢骨旗杆,悬挂太阳旗,欧博代理高与北大楼齐。金大师生抬头便会看到日旗,触目刺心,咸感愤慨,推举代表组成“建筑旗杆发起人大会”,向学校要求建筑金陵大学的旗杆以示举校上下的爱国之心。学校对学生的爱国举动表示嘉许,并大力支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5月,共募集经费1700余元,于1935年暑假建成金大旗杆,竖立于金大礼堂之南。旗杆“杆身拔地高度一百三十一尺,高出北大楼约十尺,为首都旗杆中最高者,在校外远眺均可看见国旗迎风招展”。 旗杆落成后,金大校方规定:“每日上午六时一刻与下午五时,举行升降旗仪式。”“在升降旗时,于所在地点一闻号音,即自动停止,欧博官网以示敬爱国旗、尊重国家之意。”“国旗飘扬,朝夕瞻仰,爱国之心,油然而生。”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金大师生的爱国信念和决心。 1935年7月,日本迫使国民政府签订了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何梅协定》。11月,汉奸殷汝耕在日本扶植下,在河北成立所谓“冀东防共自治政府”。金大等校教职员致电宋哲元,“请讨逆靖难,捍卫国家主权”。金大学生于12月3日发表通电称:“敝会顷致电北平何长官、宋主任、保定商主席,吁请讨逆。文曰:窃维华北,久受强邻觊觎,系安危于千钧一发之际,凡我国人,应如何秉卧尝之肫诚,作生教之准备。乃殷逆汝耕丧心病狂,敢冒不韪,欧博娱乐以战区自治为名,行其祸国殃民之实,充其所至,非达中原板荡,国土沦亡而不已!风鹤传来,国人訾裂,公等为党国之干城,膺幽燕之重寄,于兹艰困,亟望兴师张讨,守土锄奸,扫逆氛于朔方,申大义于天下。敝校同学本匹夫有责之义,誓为公等后盾,巨憝不除,义无反顾,临电仓皇,翘企无已。”要求惩办汉奸,立即出兵抗日。华北危机,民族危机,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再次席卷全国。 12月9日,数千名北平学生向国民党华北当局请愿,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运动。与此同时,金大教职员联合中大、中央政治学校、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连衔发表宣言称:“华北为我国命脉所系,任何所谓自治运动,或任何妨害统一之新组织,皆足以危害我领土主权之完整,同人等认为我政府处境艰难,为国人所共谅,尤宜博咨众议,秉忠尽谋国之初衷,对于任何足以危及我最后生命线之无理要求,一律严予拒绝,更不可有迁就之协定或谅解,以作茧自缚,同人等誓本此主张,以为后盾。”北平学生爱国运动遭到镇压的消息很快传到南京。12月19日,金大等十余校学生数千人到行政院请愿,要求抗日。27日,北平学生代表来宁作宣传工作,在金大礼堂报告了“一二·九”运动的经过。金大学生代表祁式潜要求响应北平学生的呼声,立即投入抗日救亡运动,社会各界抗日救亡运动热情不断高涨。 国民政府对日渐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采取压制态度。宪警、便衣侦探随时进入金大查探,行政院严令金大学生不得有越轨举动。1936年2月10日,行政院责令陈裕光及金大教职员应“一致负责诱导学生,纳入正规,嗣后凡不照章受课受考学生,各校概不得给予学绩,凡以任何方式妨害学校课业之学生,应立即严令离校。校内校外不得容许任何团体为煽动罢课或妨害社会秩序之举”。金大极力维护学生安全,要求当局制止宪警及便探进入学校,同时也希望学生的行动更加慎重。 1936年,日军进犯绥远,金大随即组织各种募捐活动,并驰电慰问前线将士。农学院蚕桑系附设的女子职业班学生亲手缝制背心,寄给前线,“以慰劳前方冰天雪地抗敌之杀敌将士”。傅作义将军给金大师生复电称:“三军闻命,益壮声威,自当勉为激策,奋勇杀敌,庶期效忠党国,亦即仰副我爱国同仁之所殷望耳。”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日军开始全面侵华。8月13日,淞沪战役爆发,南京形势危急。金大响应教育部号召,最初决定留守南京。11月5日,陈裕光致函蒋介石称:“际此非常时期,敝校为安定首都社会人心,及协助国防研究期间,爰不避艰阻,决定在京维持战时高等教育。除业已于上月六日开学外,并将各重要研究部分,移往较静僻之地带,继续工作,同时辟一部分校舍,作为扩充附属鼓楼医院之用。”但随着局势迅速恶化,金大于11月停课,开始西迁。 在民族危亡的漫漫长夜中,金陵大学师生从未停止抗争的脚步。从积极募捐支援前线,到为捍卫国家主权奔走疾呼;从抵制日寇的挑衅,到在战火中坚守教育火种。他们以热血与行动,诠释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那高耸入云的金大旗杆,在风雨中傲然挺立,似他们不屈的脊梁,永远飘扬着爱国的信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