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孔子人格及教育思想蕴含的新时代教育家精神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9-28 15:17:44
文︳刘志成 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其重视教育的民族,欧博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曾诞生了像孔子、孟子等无数伟大的教育家,形成了我国所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作为儒家学说创始人且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教育思想与精神是中国特有教育家精神的典型代表。孔子的“知、仁、勇”人格境界和他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是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有机养分和重要来源。2024年9月28日是孔子诞生2575周年纪念日,我们一起回望“至圣先师”的闪亮人格和“万世师表”的深邃思想,深刻领悟其人格和教育思想中蕴含的的新时代教育家精神。 一、孔子的“知、仁、勇”人格境界 孔子主张、提倡并为之实践一生的境界,包括知、仁、勇三个基本要素。在孔子看来,能做到知、仁、勇三者,就是实现了君子人格,就是君子所应达到的最高境界。孔子很重视“知”,但是并不以获得经验知识或对象知识为目的,即不是为知而知,而是为用而知、为行而知,其真正的目的则是“下学而上达”。孔子很看重人的真情实感,比如相互承认、同情心、怜悯心、互助、互爱、尊严等,他认为真实的情感是实现仁的境界的基础。孔子把实现仁的境界作为形成君子人格的首要任务,也是人生的最高理想。孔子很重视勇的境界的培养,皇冠他认为有这种境界的人,具有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而毫不退缩,能够按照自己的主张和理想勇往直前地去实行,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却不管别人如何去议论,还可以面对死亡,“杀身成仁”。 二、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既包含教育目标、教育理念,也包含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一是因材施教。孔子认为作为个体的人是有差别的,智力、经验、认识等都有所不同,因此教育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成不变。二是有教无类。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不能剥夺任何人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三是学思结合。孔子认为只学习不思考会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危险。学习不能机械性死学,要消化、思考,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四是学以致用。孔子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DG游戏没有使用价值的学习毫无意义,学习要以应用为导向。五是以德为先。孔子认为德育和智育是教育的两翼,只有智育没有德育,对社会的危险性更大。六是自我反省。孔子认为反省是自我教育的过程。一个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反省总结,才能矫正自己的不足。七是责任担当。孔子认为与知识和能力相比,责任和担当更重要,教育的首要社会目的就是教人有责任心。八是立志促学。孔子认为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明确学习的目标,才能有恒心、有毅力去努力学习。九是终身学习。孔子认为教育不仅是一个人的事,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的事。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不学习就会掉队,要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懂就要请教,要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 三、孔子与新时代教育家精神 (一)孔子的“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希望通过“仁”,在“礼崩乐坏”的春秋乱世,恢复以礼乐和德治为核心的社会秩序。孔子强调“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欧博注册修己安人的目的在于成就一番社会功业。孔子“学而优则仕”,51岁时担任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52岁担任鲁国大司寇,为政十分出色,“齐人闻而惧”。 (二)孔子的“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孔子强调德育为先,主张树人先立德,同时又强调德能兼备、全面发展,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告诫修德之人要做到“见得思义”“见利思义”,切不可做“见利忘义”之徒,“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带领一众弟子周游列国14年,矢志践行自己的政治理想,欧博代理期间“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其中的“陈蔡之厄”依然弦歌不绝成为千古绝唱。虽然被人讥笑为“累累若丧家之狗”,但他初心不改,“知其不可而为之”。 (三)孔子的“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孔子十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思并重,他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孔子把学与思的恰当结合看作求仁的重要方法。孔子还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举一反三”“能近取譬”“告诸往而知来者”,做到善于演绎和推理。孔子强调因材施教,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他倡导的“教学相长”反映了教与学两种活动的相互促进关系。孔子在教学中,一方面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注意向受教育者学习。孔子认为教师要以学生为基础,施教的依据是学生的学,他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四)孔子的“勤学笃行、求是创新”。孔子视学习为乐,对学习乐此不疲。《论语》开篇即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还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清晰地表达出学中有乐的观点。孔子视学习为伴,始终坚持不懈,特别注重学习的随时性和终身性。他年轻时学习“六艺”,很快就成为“六艺”专家。晚年回到鲁国后,他开始钻研《易》,“读《易》,韦编三绝”,足见孔子对学习的痴迷程度。孔子以“行”作为教学内容之一,是为了解决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问题。“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孔子治学的方法,是他治学的五个步骤。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说:“力行近乎仁。”努力做事情,把事情做好,才能一步一步接近仁。孔子重实干,戒空谈。孔子是实干家,什么事情都能够做得很好。他年轻时做过“委吏”,“会计当而已矣”,把账目记得清清楚楚;做“乘田”,“牛羊茁壮长”,把牛羊养得膘肥体壮。 (五)孔子的“乐教爱生、甘于奉献”。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孔子设立私学,创办平民教育,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格局,“平民以学术进身而预贵族之位,自儒而始盛也。”平民通过接受私学教育进而获得参与贵族政治的机会,是从孔子开始兴盛起来的。《论语》中记载:“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收到一点象征性的学费,孔子就不分身份贵贱高低,全都予以公平的教育,而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尽职尽责,毫无保留。有个别学生误以为孔子对自己有所保留,没有把全部知识奉献出来,孔子十分坦诚地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尔?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是丘也。”意思是说,你们不要误解,我没有任何隐瞒,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这种为人,体现了一种“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无私奉献精神。 (六)孔子的“胸怀天下、以文化人”。在五十多岁时,孔子继续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从卫国到曹国,再到宋国、郑国、陈国等地,不断地尝试推行自己的治国理念。虽年过半百,仍坚定信念。《论语》中记载,孔子遇到耕地的长沮、桀溺两位隐士,使子路去问路。他们对子路说:“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就是说,与其跟随孔子那样的“辟人”者,还不如跟随他们这样的“辟世”者。孔子听后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他认为,正因为天下无道,才需要有人站出来,革弊纠偏,重扬社会正气,为实现公平公正、秩序井然的美好社会而努力奋斗。孔子整理六经,为中国文化赓续文脉,是伟大的古文献学家。 202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系列部署。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进程中,职业教育要持续推进体系改革,不断提升服务人的全面成长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能力。广大职业院校教师要从孔子的人格和教育思想中汲取养分、获得能量,大力弘扬和践行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