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必先强教,DG游戏强教必先强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坚持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引导广大教师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践行教师群体共同价值追求。 弘扬教育家精神,凝聚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群体的殷切期望,为造就支撑教育强国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指明了努力方向。我们应深刻认识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时代要求,准确把握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欧博注册自觉坚持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勤朴忠实”是教育家精神的传承,也是强国建设的时代要求 进入上海海洋大学校园,一面墙上赫然刻着“勤朴忠实”4个醒目大字,这就是上海海洋大学的校训墙。 1914年9月,学校正式将“勤朴忠实”四字确定为校训,2024年9月正好是校训提出110周年。 在勤、朴、忠、实四个字中,勤是基础,朴是本质,忠是过程,实是灵魂。在“勤朴忠实”精神指引下,学校根据办学特点,努力构建与国家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的优良校风学风,谱写出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奋斗史、发展史、教育史和爱国史。在上海海洋大学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这4个庄严质朴的大字如弥足珍贵的传家之宝,欧博代理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激励着一代代海大师生上下求索、辛苦付出,涌现出众多建设海洋强国的栋梁之才。 学校于1912年建校,由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及著名民主人士、教育家黄炎培等创建。张謇、黄炎培都主张忠、诚、勤、朴,学校建立之初就肩负着维护海权、发展民族实业之使命。如今海大校训“勤朴忠实”,不仅言简意赅,精神风骨鲜明,而且传承了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传统美德,成为学校师生世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 100多年来,上海海洋大学赓续“渔界所至,海权所在”的创校初心,践行“勤朴忠实”的校训精神,秉承“把论文写在祖国的江河湖泊和世界的大洋大海上”的办学传统,坚定“从海洋走向世界,欧博官网从海洋走向未来”的开放理念,努力为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渔权即海权”——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1904年,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为“护渔权,张海权”,提出“渔界所至,海权所在也”的主张,并于1904年向清廷提议创办水产学校(上海海洋大学前身)。张謇是明确指出我国海权边界的第一人,其渔业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渔权即海权",在我国海权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渔界所至,海权所在”也成为学校的创校使命。新时代“护渔权,张海权”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学校坚守初心、坚定自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为己任,多途径讲好海洋故事,欧博娱乐厚植海洋强国梦想。 学校自1985年远洋渔业起步,始终站在产业发展、国际渔业治理一线,与产业壮大、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是一支不可替代的国家科教力量。远洋渔业国际履约团队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市工人先锋号,大洋性鱿鱼资源可持续开发创新团队获全国农业创新团队、中华农业创新团队。 中国远洋渔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成立农业农村部中国远洋渔业数据中心,覆盖我国所有2700余艘远洋渔船,遍布全球三大洋和南极。承担全球公海渔业资源调查,开发了全球60多个渔场,助力远洋渔业成为全球第一。完成《中国的远洋渔业发展》白皮书起草。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公海自主休渔制度,首次发布全球鱿鱼指数。 深度参与国际渔业治理的“国家队”。20世纪70年代以来,始终代表国家参与联合国大会等4个全球性和8个区域性国际组织涉渔谈判,每年参加国际会议30场,累计派出师生千余人次。14人次担任区域性国际渔业组织中高层职务,7人任中国政府科学代表团团长。 涉海国际人才培养的“排头兵”。入选教育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国际组织青年人才培训项目”。构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开放共享机制,培训10余所涉海校917名学生,52名研究生赴国际组织实习,为我国涉渔涉海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江河湖泊和世界的大洋大海上”——勤学笃行、求是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家要有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这为广大教师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优秀人才、践行培根铸魂的光荣使命提出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勤学”不仅是累积知识,还是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不断创新;“笃行”则强调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求是”体现在对知识和事实的严谨态度,强调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而“创新”则要求教师具有开放和创新的思维。 学校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江河湖泊和世界的大洋大海上”的办学传统,注重发挥优势特色专业的引领、示范作用,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研究型人才。 致力于水产动物优良种质开发和创新利用,为特色渔业种子装上“中国芯”,保护并将当地渔业资源变为摆脱贫困,改善民生,过上更加幸福生活的发展优势。组建“渔业科技教授博士服务团”、社情考察团等,组织师生打造“行走的课堂”。学校师生多次深入西部和革命老区,在新疆、西藏、贵州等地开展精准扶贫服务,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西藏,王成辉教授牵头,带领研究生、本科生多次前往西藏,助力日喀则地区“亚东鲑产业基地”建设,实施精准扶贫。短短4年,在亚东建成了1个繁育基地、3个鱼种培育基地和1个成鱼养殖产业园,使亚东率先在西藏脱贫摘帽,探索形成“攻克一批难题、传授一批技术、培养一批人才、支撑一项产业、脱贫一方民众”的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了当地居民从“牧民”到“渔民”的转变。 端牢中国饭碗,良种培育是关键;建设渔业强国,种质开发是核心。学校建立涵盖形态、组学遗传等八个层次最全面的水产动物种质研究方法与评价技术体系,首创“系内群体选育+系间配套杂交”育种理论与技术。培育六个国家级水产新品种向民族地区全面推广,其中瓯江彩鲤“龙申1号”在广西建立苗种扩繁基地,近2年向周边民族地区免费提供苗种约100万尾。中华绒螯蟹“江海21”推广到贵州、宁夏、内蒙古等17个省区市养殖,年产值 15 亿元以上。为门源回族自治县冷水鱼繁育基地提供全套技术服务,支撑青海成为全国产量最高的鲑鳟鱼类养殖区。 “从海洋走向世界、从海洋走向未来”——胸怀天下、以文化人 立足三尺讲台,胸怀五洲四海。教师以教育家的大视野、大格局、大情怀、大智慧,培养出有家国情怀、中华气派、文明底色、全球视野、未来眼光的时代新人。 坚持文化育人。学校深度挖掘学科专业文化内涵,挖掘校训、校标、校歌以及创校使命、办学精神等的内涵和红色基因,凝练学校精神文化、学术文化、制度文化等内涵,形成学校特色文化体系;加强校史馆、博物馆建设,开展爱国荣校主题教育;发挥学科优势,传承大师精神,编写校本育人教材,开展海洋意识、耕读教育,发挥“海韵讲座”“蟹文化节”等品牌活动育人作用;围绕校史精神传承,夯实以校园景观校史“七道门”为主轴的“品读海大”、原创沉浸式环境戏剧、校园大师剧、爱国剧等系列校园文化品牌。深入开展海洋文化、龙舟文化、渔文化、食品文化等特色本底文化研究与传播,进一步丰富育人资源。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推动形成学生爱学、善学、勤学,教师潜心育人、静心治学的育人文化。积极推进校友文化建设,大力宣传优秀校友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激发广大校友与在校学生爱校荣校情怀。 新时代,学校要坚持服务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和合法海洋权益。要积极向国际社会充分阐明我国海洋维权历史依据、法理依据和政策依据,用科学数据构建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国际海洋资源战略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要向国际社会大力宣传我国严格遵守养护管理措施、严格控制船队规模、严厉打击 IUU 渔业活动、严格规范捕捞行为、积极保障船员合法权益的决心和实践。要积极引导国际海洋秩序变革,在全球海洋治理中发出中国声音,为深化全球海洋合作与治理注入新动能。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 今天,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传承“勤朴忠实”的校训精神,在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下,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要坚持立德树人,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追求卓越,踔厉奋发,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矢志强农报国,做解民生的先锋,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以科技创新支撑渔业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往 期 回 顾 原标题:《在传承“勤朴忠实”校训中弘扬教育家精神——写在校训提出110周年之际》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