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文曼 高质量教育依靠高质量教师队伍,DG游戏而高质量教师队伍源于高质量师范生。实证表明,职业使命感强的师范生更可能投身教育事业。但处于学习探索阶段的师范生职业认同尚不稳固,易受多元价值观冲击,动摇从教信念。在教育强国背景下,教育家精神成为教师群体更高层次的价值引领。以教育家精神涵育师范生的职业使命感,能帮助其树立科学职业价值观,推动职业认知从生存需求向事业追求转变。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蕴含培育师范生职业使命感的生动资源。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欧博注册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这一精神扎根于中华教育的深厚沃土,承载孔子“有教无类”的育人理想,延续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的赤诚品格,映衬黄大年、张桂梅等新时代教育者“以身许教”的崇高境界,是教育家集体人格的生动写照。透过具象化的教育家角色,师范生能真切了解教师群体的地位与核心品质,从而在情感与认知上与教育家群体建立深度联结。教育家的德性品格会激发师范生的群体认同,促使他们提取并理解教育家的积极形象与美好品德,欧博代理通过意义建构塑造未来职业身份,推动当前自我向未来自我转变,进而催生出强烈的职业使命感。 师范生要把成长为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未来教师视为自己的使命。师范生要以教育家为榜样,在教育实践中践行育人使命。一是树立“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师范生职业使命感形成的动机源泉。教育的本质要求教师具备超越将教育视为谋生手段的高尚自觉。师范生应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二是涵养“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道德情操是师范生职业使命感形成的核心品质。社会对教师群体的职业准则始终抱有更高期许。师范生应以教育家精神为镜,欧博官网在知行合一的实践中锤炼自我,涵养“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以自身的品德修养引领社会风尚。三是锤炼“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专业知识是师范生践行职业使命的底气。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潭水。师范生应以教育家精神为实践指引,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锤炼“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和“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提升专业胜任力。四是厚植“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仁爱之心是师范生践行职业使命必备的人格素养。热爱教育、关爱学生是师范生投身教育的强大动力。师范生应遵从教育家精神的价值追求,欧博娱乐深研学生成长规律,精准服务学生发展需求,厚植“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和“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提升爱人自觉和育人格局。 师范院校要把教育家精神作为鲜亮底色熔铸于师范生职业使命感形成的全过程各环节。作为教师教育的摇篮,师范院校应充分发挥优势,为师范生成长为教育家精神践行者提供坚实支撑。一是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增强师范生职业认同。职业使命感是情感的体现,其培育关键在于引导师范生将教育家精神与自我意义建构紧密联结。师范院校需构建浸润式培养体系,助力师范生开展深度意义建构。通过引导师范生思考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梳理自身兴趣、动机与未来工作的内在关联,增强其对教师职业的情感认同;推进“双讲台”计划——邀请名师名校长走进大学讲堂,组织师范生走上教学讲台,帮助师范生在“听”与“做”的互动中深刻感悟教育家精神,从情感共鸣到行为趋同,不断增强对教育家群体的认同感,进而提升职业使命感。二是以教育家精神为标尺,培养师范生形成职业使命的品格优势。教师的言谈举止中蕴含的人格品性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尽管人格具有稳定性,但在成长历程中仍会因外部环境塑造而发生积极的变化。因此,师范院校应高度重视师范生品格优势的培养。师范院校要根据师范生不同阶段的关键性品格特征,系统设计道德情操培育,并贯穿于入学教育至毕业教育培养全过程。同时,要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作用,构建起“学校品格教育-家庭实践场-社会文化域”三维协同体系,形成教育家精神培育共同体,促进师范生职业品格在真实育人场域中实现具身化生长。三是以教育家精神为追求,提升师范生践行职业使命能力。职业使命感涵盖使命感知与使命践行。个体可能因能力不足,难以将感知到的使命付诸行动,导致“感知”与“行动”断裂。因此,师范院校应以教育家精神为追求,从多个维度全面提升师范生践行职业使命感的能力。一方面,优化课程体系,强化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训练,夯实专业根基,提升师范生教育教学素养。另一方面,鼓励师范生深入教育一线,深化对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的理解,掌握家校沟通、班级管理等育人策略,培养综合育人能力。同时,着力培养师范生技术融合能力,引导师范生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掌握前沿信息化教学手段,推动从技术实践者向教育创新者转型,为AI时代育人模式变革储备优质预备教师力量。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博士生,琼台师范学院团委书记、副教授,本文系海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项目(2022年)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