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 董永春 通讯员 廖菲 陈蓉 在我国最大的领海海域——南海,皇冠有一个叫博贺的地方,这里不仅有细腻的沙滩,独具特色的岛屿,也有频繁光临的台风,喜欢搞破坏的海雾。中国气象局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以下简称“热带所”)的科学家们一直痴迷于探寻南海海洋气象的奥秘。 2004年,“博贺海洋气象科学试验基地”挂牌成立,作为中国首个海洋气象观测基地,博贺备受青睐,气象科学家们在这里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DG游戏提高了南海海洋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为中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缘起:南海是“脆弱区” “国家很重视南海海洋的开发工作,海上安全生产、海洋经济发展对沿海市、县气象部门海洋气象业务发展的需求很旺。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说,欧博注册气象部门应审时度势,优先加强南海气象业务的发展,建设海上加密气象观测站,积极开拓海洋气象业务和服务,提高海上气象灾害预警水平和服务能力。要做到边发展,边服务,边发挥效益,使海洋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2001年年底,根据中国气象局的规划,欧博代理热带所重新进行了战略定位,就是要围绕热带气象、海洋气象相关学科领域的国家目标开展科技研发工作。海洋气象成为该所的重要研究领域,建设一个海洋气象科学试验基地成为气象科学家为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的重要平台。 大量实地调研随即拉开序幕。 2004年,热带所最终选定在茂名市博贺港附近建设海洋气象观测基地。该试验基地处于莲头岭半岛的中部,该岛从大陆海岸线向西南方向凸出,海岸线非常平直,无地形阻挡,非常有利于对各种海洋气象要素进行观测。
2006年至2010年期间,热带所共申请修购专项资金7105万元,其中,用于房屋修缮经费共195万元,基础设施改造经费1340万元,仪器设备购置经费5570万元。 海岸陆地观测基地建在距离海洋约30米的陆地上,辐射观测系统、大气垂直探测系统、自动气象站、海浪仪、海表温度和海雾能见度监测系统等先进观测设备应有尽有;而近海海上气象观测平台则是建在距离海岸线6公里、水深达到10米以上的海洋上。这个平台主要包括30米左右的海-气通量观测和大气边界层特征观测塔、10米海洋气象要素观测塔及水下海洋要素观测。目前,海上移动观测系统(浮标)也已经完成;在距陆地约4公里的荒岛上,还有一个100米高的铁塔,就是海岛通量观测塔,这个铁塔配备了7层风速传感器和3层温湿度传感器,主要开展海-陆-气界面通量的梯度观测和风能观测。 “博贺海洋气象科学试验基地是电白国家气候观象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茂名市气象局副局长吕卫华说,随着海洋气象观测平台落成并投入观测,电白国家气候观象台“两站-平台”的架构已基本形成,“近海-海岸-陆地”综合气象观测网络初具规模。
近五年,热带所共申请第一主持课题15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部级5项,其他1项。 2009年起,热带所主持了973计划课题 “台风登陆过程外场科学试验”,高效处理第一手台风登陆前后大气边界层观测资料,对台风 (高风速)条件下海气界面交换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台风影响下近海面海温降低幅度较大的观测事实。初步研究结果得到了相关专家的一致肯定, 2010年年底,该课题顺利通过科技部中期评估,并获得科技部对后三年的继续支持。 2009年,在著名美籍华人科学家王斌教授的推动下,热带所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成立了海洋气象联合开放实验室,双方共同借助博贺海洋气象科学试验基地的观测优势,在风浪对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南海季风暴发预测、南海气旋生成海面风与海浪、海雾、风暴潮预报方面开展合作研究。 “我们有信心争当中国海洋气象领域的科学先锋!”在热带所,科研人员紧张而忙碌地工作着。他们表示,在中国海洋气象发展规划的指引下,将紧紧把握海洋气象学科国际发展前沿,引领南海海岸带综合观测系统的建设,向建设一流的国际海洋气象观测试验基地、创建一流的海洋气象专业特色研究院所扎实前进。 (责任编辑:石龙)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