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欧博“反诈民警老陈”陈国平辞去警察职务一事引发舆论关注。“反诈老陈”原本是一名打击电信诈骗的基层民警,自去年9月以来,因与主播PK连麦宣传反诈而走红网络,其影响力成为促成“国家反诈中心”APP登上下载榜首的因素之一。 “反诈老陈”出圈复盘, 人们在质疑什么? “您好,我是反诈主播,请问您是什么主播?”“反诈民警老陈”用这句标志性的开场白,敲开了自己的出圈之路。据媒体报道,为宣传反诈知识,老陈尝试过多种方式,发传单、进小区,拍情景剧、录宣传片、发布真实抓捕现场,皇冠在短视频平台上,他宣传反诈知识已有近2年时间。 老陈通过直播连麦宣传反诈的创新探索得到了诸多肯定。例如央视网为有想法、敢创新的老陈点赞,称“把一件为民好事做得既有意义又有意思,靠的是创新。像宣传反诈这种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好事,尽可能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推进,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1]。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文表示,“民警陈国平‘直播PK遇到反诈民警’是一个有益有效的尝试,高效利用互联网的传播效应,有效利用网络直播的传播渠道,增强群众防范意识,提高识别骗子的能力。” [2] 但与赞美声共存的还有质疑与指责。@每日人物 便专门报道了老陈“走红”后的另一面:“有损警察形象”的批评声、各种未知对象的频繁举报裹挟而来,甚至是他本人的微信号都遭到了封禁。老陈承认:“对公务人员而言,DG游戏直播就是有风险的。” [3]3月27日,老陈在个人账号直播时收到巨额打赏,引发了公众对于“公职人员直播开打赏是否合适”的新一轮探讨。可见,舆论对于公职人员走向前台、从事直播一事,仍存在较大的舆论争议。 舆情风险: 公职人员与主播身份是否冲突?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政务传播发挥了连接政府与民众之间的重要桥梁作用。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2020政务传播白皮书》显示,政务新媒体正从“两微一端”拓展到了短视频平台、知识分享平台、音频平台等,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的政务新媒体,不仅丰富了政务公开的途径,也成为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新渠道。 疫情以来,公职人员开始频频出现在手机镜头前,前有县长直播带货,欧博注册后有法官云端普法,令网友不禁感叹“这届公务员实在太拼!”然而,公职人员进行网络直播的同时也在承受舆论的审视,例如有“苹果局长”之称的崔丹妮在网上卖助农水果时,曾被网友吐槽“堂堂公职人员带货丢脸”。 从实际出发,从政务服务融合的方向出发,公职人员的身份和网络主播并非水火不相容,舆论场中出现的不同声音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南方日报·南方评论有文章对身份冲突的几个常见问题作了探讨,其一,公职人员可否借网生财助民生?从形式看,网红老陈开直播打赏看似属营利性活动,但结果却是直播收益全部归慈善组织,欧博代理这种做法是否该被认可?其二,公职人员以活泼有余的形象示人是否合适?从舆论层面出发,使用“网言网语”、举止随性洒脱,“触网”的公务员虽可收获万千粉丝的好感,但不乏诸如破坏这一群体的严肃形象等指责。[4] 早在公职人员直播带货盛行之时,《新华每日电讯》便发文称:“应给官员直播带货‘立规矩’,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尽快划出‘硬杠杠’。[5]”这是因为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出现了部分唯流量的非理性乱象,如果不对此做出规范管理要求,出台清晰政策指引,一件政民双赢的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 而对还有一类声音认为公职人员做直播是“不务正业”,这折射出部分民众对国家公职人员还存在刻板印象,也体现了适应形势发展的科学评价机制的缺失。当好“网红”也不失为一种创新的工作方法和与时俱进的工作能力,但对其中可能存在的舆论风险要有充足的认识。 热度下的冷思考: 信息公开和舆情引导两手抓 公职人员直播之所以不能混同于普通网民直播,是因为他们代表着政府的形象,甚至可以说就是一方政府形象的缩影,其一言一行都会在网络世界中被无限放大、解读。直播业态的生长伴随着流量与打赏的变现,红网·红辣椒评论有文章指出,最终金额多少、去向是否合理、有无专业机构指导、账目是否清楚、过程是否公开透明、能否经得起审计监督等,诸多问号有待“拉直”[6]。 除了做好信息公开工作以回应网友的质疑之外,也要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完善政务服务创新方式的配套规范措施,打消公职人员的顾虑。《新京报》2020年曾有报道采访了直播间的副县长们,有副县长表示,“几乎每一个走入直播间的干部,都会听到‘不务正业’‘作秀’等质疑的声音,他们不了解,直播之外我们是如何工作的,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自己把工作真正的做实了,问心无愧。……只有亲历才会明白,干部在网络上拼流量称得上一场‘肉搏’……”。[7] 互联网时代,广大公职人员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将政务新媒体玩出了新花样,但与此同时,面对舆论场中存在的某些消极声音,应当作出理性的判断。及时回应合理性质疑,认真汲取建设性意见,同时对于其中一些不太和谐的声音也要做到积极的舆论引导,避免当事人陷入舆论漩涡难以自拔,影响其正常的工作生活。公职人员做直播,是发展政务新媒体的全新战场,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可喜创新,有关部门既要保持见招拆招的良好心态,也要培养居安思危的问题意识,于实处落实好公众的每一个关切点,最大程度保护公职人员的积极性不受挫伤。 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董慧 注释: [1]《“反诈民警老陈”成为现象级网络事件 央视短评:为创新点赞》,央视网,2021年9月13日, https://news.cctv.com/2021/09/13/ARTIEWXickN8G6EvA5k2oF6F210913.shtml [2]《一图一评丨“民警老陈”火了的启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2021年9月8日, https://www.ccdi.gov.cn/pln/202109/t20210908_142179.html [3].《是谁举报了那个反诈民警?》,微博@每日人物,2021年10月14日,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692135910965911#_0, [4].《“反诈民警老陈”辞职,背后有哪些真问题?》,南方日报,2022年4月11日,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204/11/c6389494.html, [5].《官员直播带货就该“立规矩”》,新华每日电讯,2020年6月22日,, [6]《公职人员当“网红”,“直播打赏”如何破?》,微信公众号“红辣椒评论”,2022年4月10日, https://mp.weixin.qq.com/s/yY9T1UE1qcaFQw8BmsVw9A [7] 《走进直播间的副县长们》,百家号“新京报”,2020年12月28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7320710105040182&wfr=spider&for=pc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