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欧博ABG官网-欧博官方网址-会员登入

【他山之石皇冠】赛后采访体育记者的角色审视与规范

时间:2024-08-09 02:40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11 次
本文聚焦分析东京奥运会报道中体育记者赛后采访案例文本,探讨体育记者如何充分认识角色定位,提出体育记者在采访内容、采访对象、传播受众等不同角色维度中需要平衡的关系、提升的意识及避免的问题等规范与优化思路。…

本文聚焦分析东京奥运会报道中体育记者赛后采访案例文本,皇冠探讨体育记者如何充分认识角色定位,提出体育记者在采访内容、采访对象、传播受众等不同角色维度中需要平衡的关系、提升的意识及避免的问题等规范与优化思路。

“我们从来不曾和原始的未经处理的事件或事实打交道,我们所接触的总是通过某种方式介绍的事件。”[1]在奥运报道中,媒体除了转播赛事实况之外,体育记者通过采访的形式向观众“介绍事件”,体育记者的“处理”过程主要是信息选择与加工的“把关人”[2]行为,因此,体育记者在采访报道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事实上,体育记者现场采访报道的“处理”不只是选择或排除什么内容这么简单,就体育记者赛后采访而言,采访内容、采访对象、传播受众等方面不同因素影响与制约下,体育记者的角色立体而复杂。

东京奥运会媒体报道中体育记者的赛后采访引人关注,有些甚至引起了热议。本文尝试探讨赛后采访体育记者如何充分认识角色定位,并提出体育记者在采访内容、采访对象、传播受众等不同的角色维度中需要平衡的关系、提升的意识及避免的问题等规范与优化的思路。

体育记者的角色

维度审视与规范探析

(一)体育精神的“传播者”角色

奥运报道中体育记者所承担的任务是将赛场的信息传达给社会公众,从新闻报道的工作本质而言,体育记者是一名新闻人,首先要具备新闻素养,而体育记者在新闻报道的具体环节中无不与体育运动息息相关,体育专业素养也同样重要。在内容属性约束中体育记者需具备新闻人与体育人双重身份,而体育记者在把握体育精神“传播者”这一角色的过程中,应注重处理以下几组关系。

1.叙述方式:“专业化”与“大众化”的关系

国际奥委会电视委员会曾指出:让8岁的孩子到80岁的老人都可以分享奥运会是其最重要的工作标准。[3]因此,DG游戏就采访报道而言,体育记者需要在“专业化”与“大众化”的关系把握中注重体育运动大众化分享的通俗叙述方式。诚然,专业的解释能够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体育知识,但过于晦涩的表述无疑会将绝大部分观众拒之门外,这与“一切体育为大众”的奥林匹克理想和“全民分享”的工作理念相背离。再者,体育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过于专业的问题及阐述方式也会给采访对象带来压力。

对于大多数受众而言,如技战术术语、难度系数、项目名称与技术代码等专业性过强的信息实属陌生概念,很难产生直观感受,采访内容难以获得观众的共鸣。体育记者提高体育专业水平是为了更好地与受众分享,在采访报道中以专业的视野挖掘赛事中普通观众未能发现的信息,再以通俗化解读、阐释传递给大众。因此,以简洁、通俗的叙述方式在专业信息与受众之间建立起有效传播的桥梁是体育记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2.风格倾向:“娱乐化”与“媚俗化”的关系

东京奥运会期间,媒体在赛事转播报道的同时积极探索创作各种具有娱乐性、观赏性的节目,如央视播出的《体坛英豪》《荣誉殿堂》以及央视网推出的《大咖陪你看》《东京我知道》《一起看奥运》《C位看奥运》等,这些节目以轻松娱乐的风格丰富了奥运报道的内容层次。但在娱乐化风格的把握上,包括体育记者在内的创作者仍然要铭记体育“增进健康与丰富娱乐”的宗旨,把握好创作过程中娱乐化的尺度分寸,切莫过度娱乐化走向媚俗。

展开全文

正如有网友所说:“作为观众,我们希望听到运动员分享成功的经验、背后的汗水,而不是主持人令人不适的判断。”“热点事件会产生一个又一个10万+,但我们唯独不知道事实和真相。”[4]点击量标准引导下,欧博注册电视节目内容生产呈现出轻松化、生活化偏向,但需要警惕的是以八卦、炒作等低级趣味为特征的娱乐化、媚俗化的内容会使得低效信息泛滥,影响媒体声誉。体育记者并非娱乐记者,要在品质竞争中胜出,需要提升审美趣味与角色认知,而不是捕风捉影、追求爆点。

3.主旨追求:“金牌”与“体育精神”的关系

奥运报道中摘金夺银的荣耀时刻振奋人心,屏幕上充斥着夺冠后的喜悦。在赛后采访中,对金牌得主的采访占绝大多数,而记者的采访中也不乏“金牌收割机”“大满贯”“集齐了几枚金牌”“拿牌拿到手软”等刻意描写“金牌”的表述。然而“金牌”不是奥运精神的全部指涉,媒体报道中“唯金牌论”的认知误区会营造“胜者为王”的氛围导向,这样的主旨追求背离了“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

媒体报道以赛场内外更加丰富多元的声音诠释了体育精神的深刻意涵,营造出“重在参与”“超越自我”的体育文化,体现“享受体育”的理念遵循。而体育记者将报道的主旨深耕到金牌背后的精神层面,将报道的范围拓展到强势夺金项目之外,给弱势项目、新项目更多关注也是深化认知、拓宽视野的生动体现。

(二)采访对象的“倾听者”角色

奥运报道中的赛后采访,尤其是“混合区”进行的“即时采访”以第一时间记录运动员赛后转瞬即逝的“在场”状态,充分体现了赛后采访的时效性和现场感。作为采访对象的“倾听者”,在采访进程中记者应尽量减少主观倾向,丰富呈现细节动态,处处体现人文关怀。

1.以平等关系为基础的“得体意识”

英国语言学家Leech提出会话的“礼貌原则”,会话中“自身”和“他人”[5]之间的“惠”“损”[6]关系表现出礼貌的态度差异,欧博代理其中还提到不同礼貌程度的策略和宽宏、赞扬、谦虚、赞同、同情等准则[7],对采访实践促进会话双方关系、构建得体的交流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在记者采访实践中应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区别于有较大反差的“惠”“损”关系,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中注重以平等关系为基础的“得体意识”。在采访中“得体意识”体现为记者的采访应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在采访会话中减少“个人倾向性”,不强加主观评判,不戴“有色眼镜”以先入为主的思维进行采访报道。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文化水平、价值观念会有不同,但体育记者作为媒体工作者,要在报道中充分尊重客观事实,注重采访对象的心理感受,尽量避免采访中的个人主观色彩,以防止突出自己的立场“误伤”到采访对象。因此,体育记者应不断强化新闻报道的专业素养,力求客观地看待问题,使采访报道更加得体。

2.以细节动态为支撑的“现场意识”

采访是基于对现场的观察和认知且注重随机应变的过程,对于追求时效性的赛后采访来说,信息采集、挖掘与记录等各个环节应该尽量呈现更多的现场细节动态。可以说,良好的现场把控力所营造的“现场感”是体育记者做好采访的重要因素。采访报道中的“现场感”不是点缀,而应贯穿于采访描述、提问、点评的过程之中,体育记者要充分将比赛及采访现场所产生的细节与采访主题之间建立联系,使采访更加具体、生动。以固有的经验、机械式的流程所呈现出的采访往往“千人一面”。忽略现场的细节动态,欧博官网采访难以贴近新闻事态的“元点”,那么,记者的“在场”意义也就大打折扣。

采访中记者从细节入手,不仅能满足观众的好奇心,也可以通过采访会话加深观众对现场细节的具体印象。同时,因为访题从具体细节出发,增强了采访的针对性与可视性,避免了千篇一律的问题。并且,体育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围绕采访主题,对已掌握的细节和现场更新的细节动态把握,会使整个采访在细节流动之中充满“现场感”。

3.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沟通意识”

采访中记者与采访对象建立的是相互尊重且平等的对话关系,作为媒体工作者,记者应以人文关怀来统领整个采访过程[8],也就是说除了要充分了解采访对象的荣誉情感、兴趣爱好、价值观念之外,也要设身处地地感受采访对象的喜怒哀乐。比如,面对话筒采访对象不免会有些紧张,这种情况下,记者不能直接误认为采访对象不配合、不合作,应该尝试以平和的心态、语气以及可能会与采访对象感同身受的观点作为出发点,与采访对象建立和谐的关系。此外,还应考虑到运动员赛后第一时间的个人状态和采访的现场环境等因素影响,采访会话应尽可能口语化,力求生动、简洁,避免晦涩、歧义。再者,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以及采访对象不同时间的状态反应,记者也应注重语言风格的转换与匹配,应避免采访形式与风格的“死线抽象”[9],力求因人而异、富于变化。

采访是交流、沟通的过程,不能一味地追求完成任务,只顾及访题与信息量,还应给予采访对象充分的理解与尊重。在采访报道中渗透人文情怀,不仅能增强媒体的公信力、塑造良好的媒体形象,同时也是媒体社会责任的体现。

(三)媒体受众的“引导者”角色

受众的接受是记者采访活动的终极目标。体育记者在采访前的准备工作除准确掌握赛场信息之外,还需要了解受众关注的问题及接受动机,向受众提供匹配度更高的信息。体育记者在采访中应避免主题失焦、信息失衡、价值缺失等问题,以良好的专业素养主动承担受众“引导者”的角色。

1.适当角色介入,避免主题失焦的“伪”报道

采访报道不是记者到现场架起采访话筒这么简单,策略缺失或记者仅以“旁观者”角色介入的采访,抑或是依靠采访对象自由释放原生态的信息,停留在浅表式、罗列式表层样态的采访,会失去采访实践的主动性。记者只在“现场”却忽视“报道”同样是“伪”现场报道,往往采访到的信息很难形成采访的“焦点”,无法触及新闻内核。

自选题式的采访一定程度上给了采访对象足够自由的发挥空间,或是由采访对象自由开启话题之后,记者再逐渐介入采访,也会收获到良好的采访效果。应注意的问题是,赛后采访往往是直播报道,如若与采访对象没有事先沟通,而此时采访对象又无从说起,这种方式就颇为冒险。此外,在采访过程中采访对象偏离主题时,记者应适当介入,适时修正、聚焦采访的内容主题。

2.呈现客观事实,避免信息失衡的“偏见”报道

记者在采访报道中应避免因刻板印象、角色失衡、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而导致报道中的信息失衡,避免避重就轻或歪曲事实在采访报道中呈现“偏见”。在体育赛事报道中,记者一般习惯使用对比、衬托来凸显当前要表达的内容,这种贬低式的偏见报道往往会有失公允。此外,即便采访报道中的褒义式偏见容易被观众或采访对象欣然接受,也会使报道呈现出明显夸大其词的色彩,经不住推敲。

“我们的运动员从来都没有输过”“拿牌拿到手软”等这类观点呈现出褒义偏见的色彩。[10]这种表述虽然并未明显悖于事实,但是偏离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夸张的表述可能滋生媒体的浮夸之风。并且,当下的媒体环境中,接受信息的途径日益多样,受众的媒体接近权增强[11],受众也并非完全被动地接受信息,当信息与其经验认知产生匹配偏差时,受众便会产生逆反心理以至于摒弃媒体所传播的信息。

3.引领价值观念,避免价值缺失的“冗余”报道

能否向受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是评价采访报道的重要指标,记者在采访时要善于抓住主要信息,排除“冗余”信息。在时机限定下的赛后“即时采访”中,体育记者要高效、精准把握采访技巧,确保呈现给受众的信息有“量”有“质”。

信息论奠基人香农曾提出对“信息量”概念的理解,信息越完整信息量就越大,消除事物不确定性的功能就越强。[12]现场采访报道相较于其他的报道形式,具备提供“确定性信息量”的优势,而采访报道中如果信息零散、确定性受限,即便信息的文本数量很多,但其消除不确定性的作用不大,信息量依然很小。

信息中呈现出的价值观构成了采访报道的价值取向。记者与媒体同样都肩负着挖掘更多为受众所认同并内化的优势观念,实现与社会大众价值共享与互动的使命与责任。从央视播出的赛后采访的标题及访谈的内容关键词来看,采访表达的主题中既有如“相信自己”“激发潜能”“放开打全力拼”等自信、谦逊、专注、乐观、奋勇拼搏的态度,也有如“为团结欢呼”“给对方一个鼓励”“中国力量很燃!”等对集体的感恩与荣誉归属,还有如“过程很艰辛但是像一场梦”“一路走来不容易”“所有付出都得到了回报”等积极昂扬的成长感悟……采访中所呈现出的价值观念很好地诠释了奥运精神,也影响着社会大众的态度和行为。

结 语

东京奥运会中,媒体报道在战略格局构建、一体制作与融合传播等各个方面充分彰显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的新风采,然而,在技术、设备、制度等方面迅猛发展的景象中,媒体人有待提高报道中的短板。回望与审视是为了更好地反思与优化,不管是媒体人还是广大观众都期待更精彩的奥运报道。

【本文为2020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重点项目“智媒时代主持人与智能技术交互共生机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托多罗夫.文学作品分析[M]//叙事美学.王泰来,等,编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27.

[2]“把关人”的概念是由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1947年发表《群体生活渠道》中最早提出。卢因认为,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这些把关人负责把关,过滤信息的进出流通.

[3]钟新,王岚岚,浮婷.论“十大关系”:奥运报道的观念准备[J].新闻与写作,2007:(4):43-45.

[5]“自身”“他人”:“自身”(self)一般就是指说话人,“他人”(other)可能指听话人,也可能指一个第三者,这个第三者可能在交际的现场,也可能不在场,因此,说话人所表现出来的礼貌可以是针对听话人的,也可以是针对第三者的.

[6]“惠”“损”:“惠”(benefit)和“损”(cost),这里的“惠”和“损”是最广泛意义上的“惠”和“损”,并不专指物质上的得和失,是指令和承诺行为中的这个动作牵扯的两个因素.

[7]何兆雄.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15.

[8]刘潇.体育赛事新闻报道中的失范现象研究[J].新闻战线,2017(22):47-48.

[9]“死线抽象”原指人们只在语言“抽象阶梯”的某一级上使用,在这里,我们把对“死线抽象”从特指语言扩展到包括语言在内的采访报道形式和报道风格中来.

[10]李程.新闻中的褒义偏见[J].新闻记者,2012(6):95.

[11]“受众传媒接近权”是指大众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皆应有接近、利用媒介发表意见的自由.

[12]孙小礼,冯国瑞.信息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

(作者为苏州大学传媒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讲师)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2年第3期】

转载于:青年记者丨作者:曹云龙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责编: 李倩宇 | 审核:佘晓珊

【他山之石】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历程与社会变迁

【他山之石】“反转新闻”是虚假新闻吗?

【他山之石】新文化图景中的短视频

【他山之石】从“融合”到“杂合”:传媒业非人类实体的凸显及其效应

【他山之石】朱国顺:创新永远是奋进的动力

【他山之石】“媒体失误型”新闻反转的发生机制

【他山之石】把握好新奇与猎奇的边界

【他山之石】2022年:媒体经营管理呈现四大趋势!

【他山之石】主流媒体新格局与机构变迁(外2则)

【他山之石】算法推荐的新闻公共性风险与应对

【他山之石】2021年中国社交媒体盘点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4-11-13 03:11 最后登录:2024-11-13 03:11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