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拥抱着向我走来,DG游戏然后转瞬间否定我的所有。」 >>> 在男生家砸手办、装监控、挥戒尺; 在女生家要求女生扔掉自己喜欢的漫画和摆件; 这是针对初中生的 " 个性化 " 家访行动。 " 你的梦想呢?你的目标呢?你的学习规划呢?" " 这简直就是穿着尿不湿的宝宝!" 这是来自 "33 年资深家庭教育专家 " 赵菊英的教育语录。 (赵菊英一边批评女生一边暴力拽下书桌上的物件) 近日,一个名为" 赵菊英家庭教育 "的账号及其所发布的内容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在该账号所发布的视频里,自称 " 资深教师 " 的赵菊英走访了众多省市的青少年家庭,上门开展个性化的青少年 " 教育 "。而上述的行动和语录,就是她在家访过程中的 " 高光时刻 "。 看着沉默着接受教化的孩子,赵菊英骄傲地和家长说:" 他们都害怕我。"而一旁的家长,也面无表情的附和着这位 " 专家 "。 在强烈不适的观感下,网友们指责、抨击的对象不只有赵菊英,还有一旁的父母。他们一同构筑起了霸凌式教育的牢笼,将理想模板嵌套到孩子身上。 网友们困惑:为什么会有人花钱让别人霸凌自己的孩子?花钱是赵菊英加入个体家庭教育霸凌行动的附加成本,而在这之外,或许还有许多家庭不耗费任何代价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着霸凌。 精准的计谋: 以家庭为单位的整体性服务 在 " 赵菊英家庭教育 " 的账号主页,可以看到她的个人介绍和走访各地的家访视频。" 资深 "、" 一对一 "、" 天才 " 等描述和精英形象的个人头像,建构起了一位专业名师的基础形象。同时,同样作为一名家长的赵菊英,还培养了一个世俗意义上十分 " 优秀 " 的儿子。现实的成功案例,欧博注册进一步增强了她的信服力。 (赵菊英抖音账号主页简介) 但赵菊英实际的教育能力真的与这些标签相匹配吗?一系列的家访主题教育视频给出了答案。 在视频里,赵菊英的一系列的言语和行径似乎符合人们对 " 砖家 " 的认知。她的家访行动可以归纳为 " 赵菊英 " 模式,这一模式的流程被总结为" 寒暄+看房间+分析成绩+讲大道理+打感情牌+随便 pua/ 扔、打砸东西 "。 以 " 大姨 " 自称,与孩子拥抱,拉近距离;以 " 不知名 " 的俄罗斯知名教育家的名言为依据,对孩子进行教诲;以娶清北名校女孩为 " 目标 ",对当前成绩不理想的孩子进行嘲讽 ...... 赵菊英在视频里的种种行径,对孩子进行了竞争性思维的洗脑和 pua 式的拷打。 (网友以赵菊英家庭教育为主题制作的漫画图) 与此同时,赵菊英的观点中,还充满了对 " 好学生 " 的刻板印象,这不仅涉及到了学生的书桌摆放、兴趣爱好等常规的要素,甚至连学生的拍照姿势都被纳入到了评判是否是好学生的框架体系内。 但似乎,视频中的家长们很是 " 受用 "。在赵菊英的强力输出下,一万元一次的家访费用都显得性价比极高。 网友们在感到困惑的同时,甚至指出真正需要治疗的应该是那些家长。事实上,赵菊英真正把握或者说掌控的,欧博代理不是受教的学生,而是一旁的家长。 (孩子砸手办时,在一旁观看的家长) 家长们需要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戏码,完成对孩子身上 " 邪崇 " 的祛除,也完成对家庭教育的 " 补充 " 和 " 安慰 "。 当然,赵菊英对家长的抚慰是有限的。她所疗愈的家长大多生活在三四线城市,这一往往认知有限,在教育上缺乏科学且有效的方法,同时也表现出了对 " 成功 "、" 优秀 " 此类荣誉更强烈的欲望。 (家长与孩子在赵菊英指导下一同 " 面壁思过 ") 由此,以较高昂的价格为孩子购买一次效果显著的教育,成为了这部分家长群体缓解焦虑情绪并增强教育信心的有效途径。 而与此同时,视频中的未成年孩子们大多是初中生,甚至有部分孩子来自留守家庭和单亲家庭。家庭环境上的缺失以及较小的年纪,使得这部分学生在 " 被教育 " 这件事情上,呈现出了天然的 " 优势 "。 于是,并不专业的赵菊英和她的教育模式轻易地走进了家庭这一私密的空间中,欧博官网并开启了对家长和学生的双线服务。 权力的张弛: 霸凌或许从家庭开始 谈到霸凌二字,人们可能下意识地联想到青少年校园霸凌这样的恶劣行径。但事实上,原生家庭里可能先于校园一步,成为孩子们遭遇霸凌的场域。
霸凌的概念中,着重描述了权力关系的 " 不对等性 ",它是一种基于权利悬殊开展的压迫性行动。 而家庭恰好是缔造权力等级的微观社会单位。生育关系和经济上的供养关系,奠定了 " 父母 - 子女 " 这一传统而普遍的家庭权力结构。这也恰巧为部分父母披着教育外衣对子女进行打压甚至是霸凌提供了隐秘的庇护。 (小红书网友总结自己母亲的日常语录) 例如," 要不是生了你,我至于这么辛苦?"、" 我说你都是为了你好,你不要不耐烦。"、" 你吃我的用我的,还冲我发脾气!" 这些说教意味强烈的话语,具象化了父母与子女的权力位置。而当这些话语长期萦绕在部分群体的成长过程中时,父母对子女的压迫进一步通过权力结构的扭曲实现合理化和正当化。 (b 站网友在看到相应视频后回忆自己的童年) 或许,这些言语可能仍属于打压式教育的范畴,但它们仍然对个体产生了巨大冲击。长久的言语侵蚀,将一次次驳斥、打压与负面情绪积攒起来,欧博娱乐最终 " 变质 " 为更具有吞噬性的霸凌。 而言语之外,更有甚者,比如韩剧《黑暗荣耀》中的文东恩母亲对文东恩的种种伤害。" 最亲近的人往往知道怎样伤你你才最痛。" 在文东恩经历的黑暗中,最令她惶恐的可能并不是母亲失责而造成的窘迫生活,而是母亲作为亲人向霸凌队伍的靠近以及其加害者身份的转变。 (《黑暗荣耀》中文东恩母亲的片段) 可怕的是,影视作品中亲人的漠视与霸凌真实地在生活中上演。作为外来者的赵菊英被许多父母主动邀请到家庭内部,与父母进行一场默契的共谋,参与对子女的教化。这一行为本质上是一种加剧局部对抗并承认自身教育 " 无能 " 的表现。 是 " 我 " 的权威不够强大,是 " 我 " 的管教不够有效,是 " 我 " 需要一股新的力量来巩固强化现有的家庭权力关系。于是,我们看到了视频中家长麻木地对赵菊英行为表示默许,对赵菊英的话语进行附和 ...... 在权力不断扩张强化的同时,子女眼中 " 家 " 的意义也在不断消解。许多人儿时看过的央视公益广告《Family》,构筑起他们对于家的想象与定义。该广告在对 " 家 " 概念的分解中,以字母 F 不断延伸着自己的边界为形式,传递了家庭为每个成员遮风挡雨的保护伞作用。 (公益广告《Family》片段截图) 而此刻,父母与外来者的 " 齐心协力 ",将家庭划分成鲜明的阵营。" 爱的港湾 " 也从 " 家 " 中被剥离出来,演变为 " 令人胆怯的异处 ",逼迫着孩子们只得向前航行。 (对于家庭的理解,网友们产生了共鸣) 主动的邀约: 长大后的他们在对抗 显然,镜头里的这种霸凌式教育是绝大部分人感到不解并反对的。这其中,作为核心受众群体的家长和青年人群,站在各自的视角下传递了自己的观点,并开启了一场代际之间的新型博弈。 家长们在看到赵菊英的教育模式时,自然地将其与自己的日常教育经历进行对比,并由此做出了评价与反馈,或是对这种激进模式的反对,或是对社会育儿观念的探讨,或是对自我教育模式的思考。整体看来,家长们普遍更多地在教育的 " 对 " 与 " 错 " 之间进行着价值判断。 (家长与青年就赵菊英事件的讨论) 而青年群体反馈的声音则显得更为响亮和尖锐,他们带有讽刺意味地主动邀请赵菊英对自己进行家访。作为长大的 " 未成年人 ",他们以真实的个人成长历程为依据,在分享爱好、回顾童年、表露伤害的自我呈现中,直白而坦然地完成对赵菊英教育逻辑的回击。 (网友们 " 请教 " 赵菊英自己还有救吗?) 兴趣爱好与学习是 " 势不两立 " 吗?拥有各种爱好的 " 我们 " 依然顺利地完成了学业,甚至在某个领域内展露光芒。长久坚持着对某些事物的喜爱和追求,或许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宝贵的能力。 学习的动力应该来自于父母的苦难诉诸和精神打压吗?当最基础的自我认同在家庭场域中经历着建构与重构的反复时,功利主义导向下学习的现实目的是否还能有效在社会场域中实现?家庭所消磨的,可能不仅是孩子们自主学习的动机,还有热爱与探索更广阔世界的能力和勇气。 (网友表示其母亲与赵菊英有着相同的教育方式) 《虚幻与现实》中说到过 :" 高尚,到卑劣的伪装,再坦然的接受,有多少人曾幻想被拯救。" 比镜头里的少年们更早一步与这个现实世界打交道的青年群体们,在个体的生命历程或多或少地与少年们有着类似的经历或体验,他们敏锐地感知到这种霸凌式教育的伤害力。 新一代人身上的共情力,表现为更现实的行动力。 于是,像是保护曾静受过伤的自己一般,青年群体们默契地站在这种教育模式面前,逆转着孩子们 " 失声 " 的处境。在这场互助与自助相融合的集体性抗争中,青年群体打破了传统的认知路径,构筑起了更开放、更包容、更自洽的价值体系。 (b 站视频《河南说唱之神 - 工厂》MV 中的画面截图) 拥抱学习之外的广阔世界,祝福不同道路上前行的人们,毕竟在人生的这道多选题里,快乐是永远正确的答案之一。 沉重的期待: 在赋予和索取间失衡 屏幕前的青年群体在呐喊,屏幕后的父母还在坚持。家长与子女、上代人和这代人之间或隐性或显性的对抗似乎从未停歇。各类矛盾的产生与延续,一定程度上是父母子女之间 " 供求 " 关系的失衡。 这其中,所谓的 " 求 ",即父母对子女的期待,常常从子女的出生贯穿到子女长大成人的全过程当中。 ( 电视剧《小欢喜》中承载了过多期待的英子 ) 最近许多的现实案例可以说明这一点,例如 " 我有一个帽衫 "BGM 的主人公小女孩 " 牛 "。可爱的牛年仅三岁,却展现出了超出这个年龄的 " 成熟 "。 (网友对牛的聪明表示惊讶) " 主客观分离 "、" 免费的美丽 "、" 花自己的钱让自己高兴 "、" 别让不好意思耽误事 " 等带有哲学意味的总结语录,给网友们特别是家长们带来惊喜和震撼。 家长们在对牛的 " 早慧 " 的感叹中,不自觉流露出了对 " 孩子 " 的理想期待。 (在比较中家长表示焦虑) 牛的与众不同,其实一定程度上和她的父母有着很大关联。" 全职父母 "这样小众的词汇,是牛爸牛妈自牛出生以后拥有的 title。亲密而充沛的家庭陪伴、高知父母的耐心教育与情绪安抚、充实的物质基础 ...... 让健康成长的牛走到了网友们面前。 牛是幸运的,但并不是每一朵花儿都拥有肥沃的土壤。现实生活中,赵菊英所介入的那些家庭、以及其他并未暴露在人们眼前的家庭,对于身处其中的孩子而言,都是一片贫瘠的土地。 你脚踩土地,头顶却并未见天。向下看没有健康且充足的供给,向上看没有澄澈且宽广的空间。于是每一朵花儿,暗淡了颜色,缩减着花期,匆匆完成着这场使命般的生物大循环。 是绽放需要的太多,还是土地给予的太少?这是一个双向反馈与调适的过程。绝大多数人都出生于平凡的家庭中,却从小背负起 " 摆脱平凡 " 的使命。于是,我们花了好多时间,匆忙走在逃避平庸的路上。 (罗翔老师分析年轻人与原生家庭的矛盾所在) 或许这条路上有很多岔路,它们都能到达人们所期待的那个目的地。但因为不是父母认知中成功率高的可靠路径,这些不同的选择最终在父母的决定下被舍弃。 变化的是,被阉割选项、增加难度的人生选择题;不变的是,依旧要拿到满分人生答卷的苛刻要求。 但人生真就如此单薄而扁平吗?人生唯一确定的,其实就是不确定的人生。过分的期待,将原本充满更多可能性的人生镌刻成枯燥乏味的模板,这是否是一种凌驾于个体主体性之上的压迫和伤害呢? 家,我们口中的那个家,作为个体成长与社会化的最初场域,最应该给予的是个体毕生所需的爱与认同。如果这样的给予实在有些困难,那请少一些期待,多一些祝福吧。 祝他鼎沸好了,祝他有留白;祝他把世俗的目光,一裁再裁;祝他,在人生海海尽兴开怀。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