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欧博ABG官网-欧博官方网址-会员登入

“保送生”多为官员子女皇冠 谁在任性?

时间:2024-07-09 03:52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13 次
近日,记者在多个省市调查发现,一些特殊群体将保送生渠道异化成为子女升学捷径,保送生俨然当成了一种“特供商品”。

2015年公示保送生3212人

从2014年开始,皇冠根据教育部要求,全国保送生人数锐减。其中奥林匹克竞赛类保送生仅保留了高中阶段获得全国五科奥赛决赛一等奖并入选国际奥赛国家队集训的学生。因此,竞赛类保送生从2013年的7000多人,减少到2014年的260人左右。

记者登录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根据已公示的名单,2015年全国具有保送生资格的考生有3212人,其中省级优秀学生442人,外国语学校推荐生2520人,国际五项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集训队员250人。

除对退役运动员和公安英烈子女的照顾性政策外,“保送生”已压缩为获得国家级奥赛一等奖并被遴选为国际奥赛国家队集训、省级优秀学生、经教育部批准的16所外国语中学推荐的外语类“保送生”。然而,省优生、外语类“保送生”和退役运动员仍有较大空间。以山东省为例,2015年保送生346人,其中省级优秀学生115人,外国语学校推荐保送生220人,两类保送生占据了绝大多数名额。

分析

三道关口奈何步步失守

部分教育界人士认为,“保送生”制度的漏洞明显,存在人为的操作空间:

一是推荐环节。省级优秀学生保送资格遴选标准不一,有的凭成绩,有的看综合素质,但两者都可以“操作”。

一位高中老师分析,如果看成绩,一般参考的是年级统考成绩,由于校内出题,有的人可以事先拿到题目。

辽宁省教育厅一位退休领导说,DG游戏如果看综合素质,学习成绩只要过得去就行,其人为因素更多,包括班主任的评价、校长的评价、社会政治背景等。有的家长会从初中开始就通过校长、老师让孩子当学生干部,获得相应的评价和荣誉,为“保送生”积累“资本”。

二是公示环节。很多“保送生”的产生都是内部讨论,公示也是走过场。

辽宁沈阳一位高中班主任告诉记者,保送名额由教育厅分配给学校,推荐哪个学生是学校说了算,一般也就是校长、学生处、团委少数几个人定,然后校内公示。

至于外语类的“保送生”,也因信息公开不够受到质疑。在湖北,唯一获得推荐外语类“保送生”资格的武汉外国语学校,2014年公示了150名语言类“保送生”名单,但个人信息中只有姓名,没有显示考生成绩和其他符合推荐资格的说明。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副院长黄友文说,由于评审标准和程序不向社会公开,省级五科竞赛奖“保送生”乱象频出:集体获奖项目“乱搭车”,父亲组织比赛儿子拿奖,把老师的发明创造拿去参评等,虽然已被叫停,但要引起警惕。

三是审核环节。果真严格把关,“保送生”成绩的真伪,高校一经测试即可验证。

一位高校招生办负责人说,欧博注册有时明知这些“保送生”就是官宦子弟,资质平平,根本考不上重点院校,但是有人多次打招呼,并称以保送名额换科研经费投入,结果高校只好“放水”。

观点

保送生推荐仍需减名额

鉴于“保送生”制度执行中暴露出的众多漏洞,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保送生”推荐仍需减少名额、提高门槛。

知名奥数“金牌教练”、复旦附中数学教师汪杰良说,我支持保送项目的精简,过去很多靠奥数成绩保送的学生到了大学再也不碰奥数,甚至非常痛恨数学。学习的动机容易出现问题,更会削弱孩子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全面汲取。我们一定要有好的政策设计,将学生特长培养同功利性加分、保送区分开来。

“信息公开不应走过场,应保证核心信息公开的充分性,这样才能让公众有效地参与监督过程。”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范先佐表示,招生信息“短斤少两”,会降低社会监督的有效性,不仅会引起公众质疑,还会对制度造成伤害。

长江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才生说,“外校”保送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上世纪80年代,国家改革开放急需外语人才,保送成为人才的“绿色通道”。随着外语教育的普及和外语专业人才的增多,减少直至取消“外校”保送只是时间问题。

黄友文说,取消部分保送项目是可行的,欧博代理但没有取消的保送项目一定要公开透明,向社会全程披露招考各阶段的信息,接受社会的监督。

推荐环节

看成绩一般参考的是年级统考成绩,由于校内出题,有的人可以事先拿到题目。看综合素质,人为因素更多。

公示环节

很多保送生的产生都是内部讨论,公示也是走过场。

审核环节

有人多次打招呼,并称以保送名额换科研经费投入,高校只好“放水”。

保送生成“特供”商品,特权思想何时休?

免试入读重点大学的保送生,在多少人眼中有着莫大的光环,因为这代表着学生在学习或者某一专业上具有出类拔萃的能力,如果保送生成为某些官员的“特供商品”,就会面临名不副实、优秀者退平庸者上的不公平状况,失去了保送生制度的意义,让众多学生成为特权下的牺牲品。

事实上旨在为优秀学生提供免试入读重点大学的保送生制度,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频频曝出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案例,教育部也不断提高保送生制度的门槛,减少保送名额,旨在彰显公平和选拔顶尖优秀的人才,然而仍然抵挡不了特权的横行。笔者不仅要疑惑,是谁提供了特权生根发芽的土壤,为何特权思想和特权事件如此根深蒂固?

首先,欧博官网特权屡禁不止与制度漏洞有关。制度存在漏洞,就会增加人为操纵的空间。保送生推荐有的看成绩,有的看综合素质,成绩能作假,综合素质就更无法界定了,此外还有面试环节就更容易出现暗箱操作了。制度不严密,一些官员就会凭借手中权力颐指气使,因此,要减少特权事件就要加强制度设计,以严密的制度杜绝违法行为进入的可能,让“特供”商品失去卖场。

其次,特权事件存在与高校和民众的“过度容忍”有一定关系。随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及中央提出从严治党、从严治吏开始,广大群众对官员的监管意识越来越强,但是这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就是大众的关注焦点更多的是放在贪腐大案、要案之上,对日常的特权现象反倒熟视无睹,容忍度似乎仍然很高,因此才会有“特权车”、“特权车牌”、“特权旅游消费”等“特供”商品的存在。这种对不公平现象的漠视在一定程度上滋养了特权土壤。一些高校会把保送生名额当成“特供”商品,虽然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为了在学校发展方面“上面有人好办事”,但不可否认应该怕是“媚上”的谄媚心思在作怪。高校的宽容忍度助长了特权的气焰。

再次,特权的出现是官员官本位价值观在作祟。“官本位”思想是特权土壤能够广袤的根源。中国自古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又说“学而优则仕”,传统思想中官员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特权阶层,时至今日,一些官员仍旧残留着这种“官本位”的余毒,把人民赋予的为人民服务的职位看成了自己作威作福的特权岗位,以自我为尊,永手中的权力为所欲为。这种扭曲的价值观违背了党的宗旨,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因此必须打破官本位思想,通过教育、制度和法律等手段让官员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严以律己,严以用权,把特权思想的土壤彻底消除。

因此,打压“特供”商品是治标不治本的行为,只要真正限制权力、消除特权土壤才能真正实现公平。

保送生多“厅官子女”是权力跑偏

上好大学,找好工作,望子成龙、成凤,是所有家长们的心愿。为了孩子,很多家长甘愿铤而走险,官员也不例外。譬如,一些刻意为了亲属子女安排的萝卜招聘,定岗定人的画圈,直接让他人排除在外。在看似公正的考大学上,人家照样可以偷梁换柱选择好大学,这就是“保送生推荐”。我们不排除官员子女优秀的可能,但是如果出现了充斥着保送生的大多数或者造假行为赚取名额,那就有必要去质疑制度设置缺陷。抛却这些,权力仍是重要的助推剂。

阅读2015保送生报考指南得知,符合保送条件的学生经中学推荐,并通过大学测试合格后即可进入大学就读。全国中学生奥赛全国决赛一等奖获得者并被遴选为国际奥赛国家队集训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省级优秀学生、优秀退役运动员、公安英烈子女以及一些外国语学校的学生都是保送的对象。有矛就有盾,有标准就能比照标准造标准,在这些欲望催动下,出现了“副省级干部子女被曝凭借一项科技发明奖造假获得重点大学的保送资格”、“省优生不优秀、保送后不敢接受测试”的问题,甚至一些高校的自主招生后的环节,照样能够瞒天过海,诸不闻,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前处长蔡荣生的锒铛入狱,正是源于高招中自主行为。蔡荣生被调查及由此引发的腐败猜想,也正式揭开高校招生腐败的冰山一角。一位参加过人大艺术特长生考试的学生透露,人大艺术生的考试评委和考生之间是不拉帘子隔开的,也就是说,评委和考生互相都能看见,“很容易有猫腻”,所以开学艺术团训练的时候,老师发现有些艺术生其实水平很差,就会吼他们“你们都是交了多少钱进来的?”

如果说高校自主招生腐败是根源,那么具有报送资格的学校或者通过非正常渠道拿到保送资格的就是源头,堵住这个源头,将隐患排除在可能之外或许是拯救保送生制度的关键。一些老师学校或许不敢轻易得罪那些厅官权贵,但是可能通过细化保送生名额的公示,迂回让社会共同监督。说到底,这也是制度规范权力最好的办法。相信随着保送生制度“透明化”深入,也会更加具有活力,更能赢得公众的尊崇。

莫让保送生名额沦为官员子女唐僧肉

“保送生”制度作为高考制度的重要补充,为国家选拔输送了大量人才,为优秀的学生提供面试入读重点大学的机会。这样的制度成了一些人眼中的“唐增肉”,一些领导确投机倒把,利用手中权力让自己子女抢占保送生名额,这不仅损害来之不易的教育公平,更是官员特权在作祟。

“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虽网上恶搞的一句话,但也有一点道理。一位高校招生办负责人说,有时明知这些“保送生”就是官宦子弟,资质平平,根本考不上重点院校,但是有人多次打招呼,并称以保送名额换科研经费投入,结果高校只好“放水”。试想如果不是官宦子弟学校怎么会“放水”。官员子女的特权优势暗示的是政治原生态的不乐观现状,其中暴露的问题发人深醒。

教育公平是最为基础的社会公平。高考直接关系到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水平,甚至决定着以后人生之路的走向。此前,官员子女成为“贫困生”进入高招贫困专项计划闹得沸沸扬扬,损害了很多人对社会公平的信心。如今,特招生大部分是官员子女的现象,需要有关部门重视。一直以来,公众对“官二代”的关注度只增不减,有关官员子女的报道一出就会立马引起围观和注视,可见公众对社会公平和权力约束的期许之心呼之欲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民众的习惯性“偏见”,未尝不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和问题的控诉。

只有加强监管,堵塞漏洞,严惩相关人员,社会才能健康发展。应该细化招录条件,构建起教育、公安等多部门联合参与的审查机制,严防种种猫腻,推动招生各个环节成为“阳光工程”,才能真正让更多优秀的学生享受到制度的红利,社会也才会更加公平。

【启示与思考】

众所周知,“保送生”可以免试入读重点大学,这也是其在很多人眼里有着荣耀的光环的主要原因,“保送生”名额有限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些有限名额分配并不是像高校录取一样按成绩的优劣为标准公平分配,而是大多数被厅官子女所占,这在广大公众和学子眼里,显然有失公允,笔者要问:这些被保送的“厅官子女”到底有何特殊?

“保送生”制度是为优秀学生提供的免试入学的机会,但是纵观各大高校的“保送生”,可以比肩的不是成绩和荣誉等基本素质,而是其家长的官职大小,在“保送生”群体里,“拼成绩”变成了“拼爹”的现象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厅官子女”被保送显然不能提高整个“保送生”整体的素质,唯一能提高到的只是“保送生”的整体家庭背景。

“厅官子女”被保送暗含权力的任性。据教育界人士透露,“保送生”制度存在明显的漏洞,人为操作的空间极大。虽然学校确定“保送生”是按成绩好坏和综合素质优劣的标准不会变,但是在具体的推荐和选拔环节,两者都可以“操作”,在考试环节中有关系的人可以先拿到题目,在综合评审环节有背景的人很容易打通学校的各个评审环节,获得相应的评价和荣誉,这无疑就给那些有关系、有背景的官员利用权力钻空子的机会。

为避免校园一方净土出现腐败保送现象,保送生制度还需提高门槛和质量。一要保留“硬条件”。除了优秀运动员和国际奥赛的参赛者等少数塔尖人才外,其他任何可以被“权力寻租”的软标准均应该取消。二要透明“晒权”。对保送单位的资质、流程、制度、监督等透明化,避免保送资格的暗箱操作。三要严把审核关。一方面推荐方要严格执行政策、严格程序,对保送生资格进行认真审查;另一方面接收方要认真进行资格审查和文化考核,对拟录取的保送生必须经学校集体研究。此外,各级纪检部门、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慎防“权力寻租”玷污保送生的名额,还公众一个纯洁的校园。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4-11-13 09:11 最后登录:2024-11-13 09:11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