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欧博ABG官网-欧博官方网址-会员登入

除了郑和皇冠,中国历史上还有五位大航海家

时间:2024-06-02 03:54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17 次
郑和历经无数次的艰难险阻,在二十八年的航海生涯中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达东南亚、南亚、伊朗、阿拉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共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显示了中国人在造船、航海等方面…

明初大量的物资都聚集在南京和北京,皇冠在这两个地方都建有库藏。郑和下西洋所用的一切物资大都从南京仓库支取。从南京仓库支取的货物主要有丝织品、瓷器、铁器、粮食、布匹、书籍、金、银铜,钱财和其他生活用品等。

明初,政府在全国的许多地方设立了造船厂。南京建立的龙江造船厂规模最大,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大多在这里建造。淮南的清江船厂的规模也很大。在当时的大船厂里,分工很细,有严格的管理制度。

明初的造船业,既发展了前人的技术成果,又积累了很多的技术经验。宝船的下水问题,采用船坞的方法,解决了大船造好后下水的问题。创造了水密隔舱,就是每一个船舱之间严格的隔开,如果有一处漏水,不致影响全船。宝船粗短,在海水中稳定性强,船体能抵抗海浪冲打。

郑和历经无数次的艰难险阻,在二十八年的航海生涯中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达东南亚、南亚、伊朗、阿拉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共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显示了中国人在造船、航海等方面的高超技术,证明当时中国在世界航海事业中居于领先地位。

郑和统率船队下西洋,普通船只一般每次达二百六十余只,大中巨型宝船六十余只,宝船估计为一千五百吨级,能容纳约二万七千人。郑和下西洋打通中国至东非海岸全程的海上交通,约一万五千英里。郑和下西洋,比其他国家的航海家早了近百年。无论在人数、船队规模、舰船与质量都远远超过了此后欧洲中世纪的航海舰队。

当时,DG游戏中国以南海为界,把通往各国的海路划分为东洋和西洋。郑和七次出使航海都是走的西洋航线,到达的国家大都是西洋国家,所以人们称他的航行为“郑和下西洋”。郑和是明成祖永乐皇帝信任的太监,人称“三保太监”,佛家语音转为“三宝太监”。因此“郑和下西洋”在史书上又称“三宝太监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是明初的一大盛事,也是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航海活动。

二、东晋时代 意志坚定的法显

法显是中国东晋时代的高僧,也是中国著名的旅行家和翻译家。公元334年,他出生在平阳郡武阳一个龚姓人家。法显在局势动荡、战乱不休的岁月中度过了他的前半生,也是在这种混乱的形势下开始他的佛国之行的。

法显有兄长三人,都在幼年夭亡。他的父母害怕他也遭到不幸,在他3岁时就把他送到庙里当沙弥,以乞求佛祖的保佑。他10岁时父亲逝世,不久母亲也不幸身亡,使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虔诚信佛中。法显20岁时受大戒。他聪明、正直、有志气,能严格遵守教义对僧侣的约束,受到人们的尊敬。但是当时还没有完整的戒律典籍,僧侣们都不守清规,法显对此深有感触,便立志亲自去佛国求法。

公元399年3月,已经65岁的法显约了众僧侣一行五人,从长安出发西行求法。他们沿着河西走廊西行,当时河西走廊一带割据势力林立,所幸的是,这些割据一方的统治者多宠信佛教,欧博注册所以法显一行得以顺利通过那里。后来求法队伍逐渐增大,但是到了最后只有法显一个人得以顺利回来。

法显在公元409年来到斯里兰卡,被岛上浓厚的佛教氛围所吸引,他花了两年时间抄集岛上的经律。他在回国后撰写的游记中把斯里兰卡称为“狮子国”,他的描述引起了研究早期中斯关系的学者广泛的关注。

法显等人曾经离开敦煌后,出阳关西行,进入了著名的白龙堆大沙漠。他们之后所到的地方都是沙漠地带,这里的地域气候极为干燥,白天酷热,夜里则很寒冷,天气变化无常,东北风一刮,沙子弥漫天地。无论是人还是牲畜都会被埋没在沙漠里。

法显一行人所到达的西域主要是今天的新疆和田一带。他们受到了当时君主的热烈欢迎和礼遇。他们在那里对佛教有了更深的认识。

法显他以65岁的高龄从中国的长安(今西安)出发,花了六年时间,过流沙(泛指今新疆中部大沙漠),穿越葱岭(帕米尔高原以及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脉之总称),到达印度的北天竺和中天竺地区,当他抄录了印度的佛经之后,不愿再从陆路返回,而是听从了一位船长的劝告,先到斯里兰卡,在那里等待回国的船只。这就是他光荣并且伟大的航海经历。

三、第一个抵达地中海的中国人──杜环

杜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唐代史学家杜佑的族子。天宝年间,他出征西亚。杜环在战争中被俘虏,从此,他漫游了阿拉伯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到了地中海东岸,欧博代理走完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全程。

十一年过去后,杜环乘上商船,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踏上归程,最后抵达广州。唐代,由广州乘船过南海,经越南南部南下,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印度洋进入斯里兰卡,绕过印度南端,到达波斯湾,沿着幼发拉底河到巴士拉,这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最远的一条航线。杜环就是沿着这条航线由大食国回到广州的。

杜环是历史上第一个到达地中海沿岸留下名字的中国人,也是第一个走完当时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全程的有名的旅行家,他的全部行程约八万里。

杜环的旅途见闻,主要见于他的著作《经行记》。公元762年,杜环回国后,他根据自己的回忆,把在漫长的旅途中在各个地方的见闻写成书,并且引起了当时人们极大的兴趣。随着岁月的流逝,这部书不幸失传了。但值得庆幸的是他的叔叔杜佑把他的书中的一些片段摘录到了自己的著作《通典》中,所以,杜环的记录得以在后代流传下来。

在杜环所处的这一时期,唐朝和中亚、西亚以及非洲各国的往来极为频繁,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及影响是非常广泛和深入的。这种频繁的交流和友好往来,大大加强了各国人民之间相互了解,促进了唐朝跟外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这些都在杜环的《经行记》中有所体现,欧博官网同样,这部书为后人留下的许多珍贵的记载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四、吴哥文化的传播者──周达观

周达观,自号草庭逸民,元代浙江省温州路永嘉县人。生卒年月及生平事迹不详,只知道他在元成宗时期奉旨作为师团成员出使真腊(即现在的柬埔寨地区),公元1296年到达真腊。他在真腊生活了一年多,周达观仔细观察了吴哥窟恢弘而又精致的独特建筑群体,体会了包藏其中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回国后根据亲身见闻,写成《真腊风土记》一书。

他去真腊时,正是真腊国力强盛之时。因此,《真腊风土记》是吴哥文化盛况的目击者留下来的唯一的记录,它广泛地反映了吴哥时代的社会风貌,生动地展现了13世纪末柬埔寨的历史画面,它是研究吴哥王朝历史的重要文献。

仅隔百余年,真腊与暹罗(今泰国)发生战争,迁都金边,吴哥终沦为废墟,吴哥文化随即被湮没,无人知其存在。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成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关于吴哥文化的直观纪录。19世纪初,此书被欧洲人莱慕莎译成法文后,使人兴起寻找废墟之念,从而影响不少欧洲人东来,加速东西文化交流。法国人占领柬埔寨时期,博物学家孰亨利・莫霍就是凭借《真腊风土记》的法文译本寻访到了已经湮没了的吴哥窟,使沉睡多年的吴哥古迹,得以重现人间。

周达观也对其地地理有颇详尽的观察。如《总序》记从宁波至占城的路线,对所经港口、水路、城市、里程均详尽记载,这加强了中外交通往来联系,并且扩大了中国人的地理知识。历代更替,中国人多流寓外地,他的出使,为元代移居真腊华侨的情况提供了详实的数据。而且此书对当地的语言、风俗及贸易记载甚详,这对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有一定的影响及参考价值。

周达观当然也向柬埔寨当地人介绍了中国的情况。他曾把中国的荔枝种子带到真腊,据说在真腊只有一座小山上能够种活荔枝。真腊的艺术家,在吴哥寺内为周达观建造了雕像,以示纪念。周达观作为中国和柬埔寨两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怀念。

五、留下伟大著作的汪大渊

汪大渊,字焕章,江西南昌人。生卒年月以及生平事迹,没有更多的史料。仅从他的著作《岛夷志略》中得知,他经常四处游历。他在书中记述所游历的地方共九十九处,所到地方,皆记其山川、习俗、风景、物产以及贸易等情况。全书收录地区达到二百二十几个。

汪大渊在泉州长大,泉州位于福建东南沿海地区,这里港湾交错,水道深邃,是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从泉州起航的海船开往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在泉州城内,居住着众多的大食人、印度人、波斯人。在泉州成长的汪大渊自幼耳濡目染,对海上航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汪大渊曾经两次远航。约在公元1330年,他怀着年轻人的蓬勃朝气,毅然出海,开始了他的第一次西洋之行。第一次的远航从泉州经海南岛、占城、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缅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再横渡地中海到西北非洲的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红海到索马里,折向南直到莫桑比克,再横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爪哇,再到澳洲,从澳洲到加里曼丹岛,又经菲律宾群岛,最后返回泉州。大约费时五年他才返回故乡。

回来后,汪大渊曾利用空闲时间对旅行笔记加以整理。大概两三年以后,他再次出海,仍以泉州为起点,这次他游历南洋群岛,印度洋西面的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地中海、莫桑比克海峡及澳洲各地,时间要比第一次短,大约为三年,公元1239年重返泉州。

第一次出海,汪大渊游历了当时中南半岛的许多国家,如交趾、占城、真腊、鸟爹等国家。交趾与元朝之间的贸易很发达,向元朝输入沙金,白银、铜、象牙、肉桂、槟榔等。汪大渊记载交趾那里“地广人稠,气候长热,田多沃绕,崇尚礼仪,有中国之风”。汪大渊还游历了当时的泰国、真腊等地方。

汪大渊还几乎游遍了印度东西海岸的各个城镇,如大鸟爹、古里佛、放拜等地方,并记载了一些有趣的见闻。汪大渊还在马纳湾内参观了采珍珠的情况,他怀着极大的兴趣对其进行了详细地介绍与记录。他还记录了斯里兰卡盛产宝石,以及高步浪、明家罗等都是当时的红宝石产地,也是宝石市场,吸引了许多宝石商人,“舶人兴贩,往往金银与之贸易”。

在印度洋西部,有一片大的珊瑚岛,这就是马尔代夫群岛,汪大渊在书中称为北溜。汪大渊游历了波斯湾沿岸的许多个地方,最后到达波斯湾尽头的名城波斯离。汪大渊的这次西洋之行,大概用了五年,去国有万里之遥。五年的海上生活虽然饱经风霜,却也令他大开眼界,增长知识,真是不枉此行。

汪大渊第二次出海,曾进入过有小东洋之称的菲律宾群岛。自宋朝以来,菲律宾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就很密切,对中国高度发展的文明深为向往。人们以能到中国为荣,当地的风俗很重视到过中国的人。

《岛夷志略》是有关当时亚、非各国的实况记录,涉及的内容是相当的广泛。由于汪大渊是随着商舶出航,所游历的地方多是商港,所以除了留意各地的山川气候、风土人情之外,还特别收集了当地的物产和商品的产销情况。所以此书不仅给世界自然地理、经济地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而且人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元代外贸史的一个侧面。

从书中所记,人们可以知道中国当时主要的输出商品,仍然是丝绸等纺织品。同时,陶瓷产品也成了大众的出口物品。这两项几乎远销到亚非各国,近年,各地遗址中出土中国陶瓷之多,也证明了这一情况。当时出海的商船不仅带去了中国的商品,沿途也有贩到当地的特产。可惜汪大渊除《岛夷志略》外,未见有其他著作传世,汪大渊的晚年生活也无记载可寻,但是他对世界历史地理的伟大贡献,是早为中外学者一致公认的。

六、为了实现梦想的高僧义净

一部《西游记》使唐代高僧玄奘到印度取经的故事家喻户晓,玄奘也以唐三藏、唐僧的形象出现而成为神话人物,为老幼所熟知。相比之下,稍后于玄奘出世的唐代高僧义净,就显得鲜为人所知。其实,义净也是唐代的一位佛学大师,他比玄奘小二十七岁。在中国的佛教史上,义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位人物,并且对我国的海外交流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义净,俗姓张,字文明,山东历城人。义净少年出家当和尚,手不释卷,专心研究佛家经典。年方十八,他就立志去佛教的发祥地游学。咸亨元年,他从京师长安南下,从广州乘船至室利佛逝,在那里学习了六个月的梵语,然后去印度。垂拱二年,他又回到室利佛逝。永昌元年他回广州后,邀请另外四位僧人同去室利佛逝。义净在国外研究和翻译佛经二十四年,三次羁旅室利佛逝,前后共达十余年。

义净作为一个航海家,他从37岁出国航海,到六十多岁回国,几乎在海上度过了半生的时光。他水陆兼行,历尽无数艰辛,二十五年的时光,到过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终于功成而回。

义净所撰写的《南海寄归内法传》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全书四十章,记述了印度的医药学、人民的生活习俗、僧侣的寺规、礼仪和其他见闻。书中介绍的当时印度和南亚各国佛教传播的情况,是研究佛教发展史的重要资料,有助于人们了解中世纪时佛教在南海各地的传播情况。义净的著作在世界上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4-11-14 12:11 最后登录:2024-11-14 12:11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