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欧博ABG官网-欧博官方网址-会员登入

陈至立:改革开放二十年的我国教DG游戏育

时间:2024-05-27 16:48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17 次
教育部部长 陈至立   1978年12月,冬日里一声春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此,我国走上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教育,这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事业,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进入了一个最好的历史发展时期。  ?

教育部部长 陈至立

  1978年12月,DG游戏冬日里一声春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此,我国走上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教育,这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事业,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进入了一个最好的历史发展时期。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指引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现代的光辉旗帜。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各行各业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劳动者和上千万的专门人才,为21世纪国民经济建设、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年浩劫,教育“重灾区”百废待兴

  1966年到1976年,在“文化大革命”这场浩劫中,教育事业基本瘫痪,大量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被迫撤销、搬迁和中断招生,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极差,学校秩序混乱,教学质量低下,呈现出满目凋零的状况。

  “文革”一开始,学校就首当其冲,大批教师挨斗,打、砸、抢成风。1971年,由姚文元、张春桥炮制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出笼,《纪要》错误地提出,文化大革命前17年,教育战线基本上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中,大多数人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就是所谓的“两个估计”。

  此后,这“两个估计”以及所谓“臭老九”的帽子,沉重地压在广大知识分子特别是教师头上。大中小学教师在频繁的政治运动和学习讨论中,被迫反复检讨和批判自己,“四人帮”鼓吹“宁要没有文化的劳动者”,“知识越多越反动”,“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

  到了“文革”后期,全国各地几乎没有一所学校的玻璃是完整无缺的,学生手中的课本无不充斥着“文革”的政治口号和被歪曲的历史,一代青少年丧失了受科学文化教育的机会,在国家各个经济部门和科技领域,都出现了专业技术人员青黄不接的严重局面,教育战线成为名副其实的“重灾区”。

拨乱反正,迎来教育界的春天

  邓小平同志对此万分焦虑,他不顾个人安危,在“文革”期间第一次复出就提出要大力整顿教育,在“四人帮”的干扰破坏面前义正词严:“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

  时代潮流难以阻挡,坚冰终有破碎之时。

  1976年10月“四人帮”倒台,十年“文革”终于结束。但是,极“左”思潮的影响还没有被清算,“两个凡是”仍是知识分子身上的紧箍咒,教育事业的恢复与整顿徘徊不前。显然,不推翻“两个估计”,教育的恢复和整顿就无从谈起,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就没有希望。

  1977年7月,在全国人民的强烈要求下,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恢复邓小平同志党内外一切职务。当时,邓小平同志自告奋勇抓教育科技工作,欧博注册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首先选择推翻“两个估计”为拨乱反正和解放思想的破口,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坚决否定“两个估计”的错误论断,充分肯定了建国17年的教育工作,肯定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教育战线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邓小平同志的指示下,全国教育界和知识界数以万计的冤假错案迅速地被平反纠正,仅清华大学就平反了1800多起冤假错案。教育战线成为当时全国最早拨乱反正的战线之一,全面的恢复和调整开始起步。广大知识分子从心底发出欢呼:知识分子的春天来了!教育的春天来了!

人才断档,小平同志力挽狂澜恢复高考招生

  “文革”十年,高考制度被废除了10年,国家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档。邓小平同志正式复出之前,就开始筹划恢复高考制度的问题。在1977年8月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清华大学党委负责同志谈到清华大学教学质量很差,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同志立即尖锐地指出,那就应该称做“清华小学”、“清华中学”。

  会上,一批老教授和老专家情绪激昂,纷纷表达人民群众改革高校招生制度的迫切愿望,邓小平同志插问:“今年是不是来不及改了?”大家回答,今年改还来得及,最多晚一点。邓小平同志当即决定,“即然大家要求,那就改过来。”他明确表示:“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邓小平同志的讲话赢得了在场教育家和科学家们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后来两个月,在邓小平同志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中央政治局终于通过了高考招生工作的文件,国务院批转教育部两个文件,宣布当年立即恢复高考。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了曾被关闭10年之久的考场。当年全国高等学校录取新生27.3万人;1978年,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人。77级学生于1978年春天入学,78级学生秋天入学,两批招生仅相隔半年。此外,部分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也进行了研究生考试录取工作。

  恢复高考是拨乱反正的又一重要标志,又一次强烈地震憾了教育界和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确方针得以贯彻。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和科学原则的重新确立,改变了当时年轻一代沉闷、迷惘的精神状态,激发了亿万青少年学习知识和积极性,广大教师也振奋精神,整个教育界和社会的风气为之一新,从一个方面体现了我党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

尊师重教,学校教学秩序步入正轨

  高考制度恢复之后,邓小平同志就着手整顿我国的学校制度。1978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育计划试行草案》,从而确定中小学的基本学制和课程设置。同年9-10月,教育部又分别重新颁行了关于高等学校、全日制中学和小学的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即“高教60条”、“中教50条”和“小教40条”),使学校教育迅速摆脱混乱局面,走上了正常秩序的轨道。

  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大力倡导全党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动员全社会把尊师重教落在实处。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教师工资、奖励和职称制度的指示精神,从1977年10月起,全国近60%的教职工不同程度地增加工资。1978年,首次在学校教职工中发放了全年终奖金。在高等学校恢复教师职务的同时,欧博代理教育部从批准北京市三名小学教师为特级教师开始,建立了中小学教师可以评高级教师的制度。全国各地陆续授予一大批教师的劳动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充分肯定,大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邓小平同志十分关心教材建设,他强调,“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并批示用国家紧缺外汇委托我国驻外机构购买西方国家的学校教材,进行研究和借鉴。在他的直接关怀下,1978年3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和出版局关于教材出版发行工作会议的报告,恢复了教材编审体制和出版发行办法。教育部积极组织人力编写中小学全国通用教材,重建后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从全国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选调了200多人参加编写教材的工作。当年9月,全国中小学就开始使用新编教材,迅速改变了我国中小学教材短缺和混乱不堪的局面。

  邓小平同志还非常强调教育手段现代化的问题,早在1978年4月,就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制订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他多次与国务院主管领导和教育部负责人谈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工作部署。1979年以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电视大学相继成立,发展远程教育事业,现在已经为国家培养了200多万专门人才。

正本清源,真理标准讨论席卷全国

  邓小平同志亲自领导的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和推翻“两个估计”,对“两个凡是”的教条主义束缚形成了巨大冲击,同时也给理论工作者以强烈的思想启迪。1978年5月,真理标准大讨论席卷全国,矛头直指“文革”极“左”思想禁锢和“两个凡是”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使讨论不断向纵深发展。真理标准的讨论,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深入人心。深入贯彻邓小平教育思想,从而为新时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以空前高涨的热情参加了真理标准大讨论,并从教育界实际出发,对教育的若干理论问题展开了研讨,逐步克服了长期困扰教育工作的一些教条主义、片面、僵化的观念,进一步使教育事业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我国教育终于恢复了活力,出现了一派新气象。

振兴中华,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确立了邓小平同志为我党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地位。面对世界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形势,面对我国经济实力薄弱、资源不足、人口众多而且发展很不平衡的基本国情,邓小平同志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他明确指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调“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

  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始终从社会主义的战略全局和中华民族历史命运高度,重视教育在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把教育发展的和改革纳入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计之中。邓小平教育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邓小平同志在科技、教育界以及其他方面的各种会议和座谈会上,反复动员全党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倡导尊师重教,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他还从教育事业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角度,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做出了重大贡献。

  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依法治教的重要性,1979年11月,他明确指示“要建立学位制度”。短短3个月之后,五届人大常委会十三次会议就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教育法律,欧博官网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开始走上了依法治教的轨道。在邓小平同志的直接领导下,从80年代开始,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和中长期规划时,都把教育事业计划摆在重要位置。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首次将教育确定为今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之一,同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教育方针、地位和作用等列入了根本大法。

  在邓小平同志的关怀下,1985年,我国政府规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国家成立了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致力于表彰奖励献身教育事业作出特殊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全党全社会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精神振奋,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高瞻远瞩,“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80年代以来,邓小平同志从现代化建设对于教育的需要出发,在更新教育观念、规划教育结构、调整专业设置、进行课程教材改革、加速开发现代化教育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都作过明确的指示。1983年国庆节,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成立20年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理论整个体系中最具时代特征和前瞻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地体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教育的客观要求,科学地提出了对世界未来综合国力竞争的预测,高度地概括了国内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经验,为我国制定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不仅成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而且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被扩展为跨世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征之一。

  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我国必须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注意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方法。邓小平同志曾经深情地说:“我们也希望中国出现一大批三四十岁的优秀的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其他各种专家。”“也只有有了成批的杰出人才,才能带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他还提出,要广泛地学习各国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做好引进国外智力和派遣留学生的工作,加强与国外的教育交流与合作。80年代初期,每当有海外籍知名学者来华讲学,邓小平同志尽量抽出时间亲自会见,感谢这些专家教授的帮助,听取他们的建议。1980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在北京会见了世界银行行长麦克纳马拉先生,中国从此恢复了在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1981年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第一个项目就是教育项目,而邓小平同志则是这一合作的奠基人。10多年来,为我国开辟了与国际组织进行教育合作的黄金时期。1984年2月,邓小平同志在上海视察时说过“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很早就提出了教育适应信息技术和现代化建设的对策。

  国运兴衰,系之教育。邓小平同志始终把教育看作是全党全社会的大事,把教育与经济、科技和社会协调发展作为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在80年代教育迅速发展的形势下,他察觉到遭受教育体制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弊端,在部署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启动教育体制改革。在他的指挥下,《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越来越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战略性任务。”邓小平同志表示,改革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他最关心的,认为最重要的,都是人才问题。

  1985年5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同志出席了闭幕式,系统地论述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欧博娱乐要求各级领导要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教育,把中央的教育体制改革决定落到实处。他深刻地阐述道,“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的质量。一个10亿人口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这次会议有合影留念,邓小平同志提议把钱省下来搞教育,闭幕式只有短短的18分钟,邓小平同志讲话只用了13分钟。这短短的十几分钟,凝聚了他几十年来对教育的思索,体现了他重视优先发展教育的一贯思想。

  会后不久,中共中央正式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指导思想,在教育体制改革上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将教育改革纳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计之中,1986年4月,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正式把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政策转变为法律条款,从而在我国历史上首次建立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法》对政府发展教育和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做了明确的规定。

  如何增加教育投入,一直是邓小平同志非常关心的问题。1986年,他亲自计算了到本世纪末“拿出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五办教育”的可能性。1988年,他特别强调,“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这种把教育作为战略性投资的思路,对于党中央和国务院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创建财政性教育经费为主的多渠道等筹措教育经费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明确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实践证明,邓小平同志始终从战略高度抓教育、依靠科技和教育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邓小平同志教育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行动指南。也是我们教育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培育新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教育方针

  邓小平同志站在社会主义命运的高度,从社会主义国家长治久安的利益出发,反复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强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在全社会提倡“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指出在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并强调理想教育和品德教育要从小培养,多次要求用中华民族的历史教育青少年,“加强各级学校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

  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有一个长期的稳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面对改革开放时期各种社会思潮,1980年1月,邓小平同志强调“要进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本主义腐蚀的革命品质教育”。1986年冬,有少数人借政治体制改革问题鼓吹推行包括多党制在内的西资产价级政治制度,攻击人民民主专政。一些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头面人物还到一些大学生进行煽动,直接挑动学生闹事。针对这些情况,邓小平同志尖锐地指出:“几个学生上街影响不了大局。问题在于我们思想战线上出现了一些混乱,对青年学生引导不力。这是一个重大失误。”

  1989年春夏之交,国际国内发生了政治风波,我党我国面临又一次重大考验,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他在组织全党对改革开放十年进行反思时,多次深刻地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最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对于艰苦创业,对于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都很少,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对教育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双重历史使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1990年,我国政府领导人先后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在泰国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和印度召开的9个人口大国全民教育会议,我国政府同意《世界全民教育宣言》的目标,签署了《德里宣言》,就本世纪末中国普及教育向全世界做了承诺。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与各地党政负责同志谈话时再次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号召全党全社会通力合作,“为加快发展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多做实事”。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深入,1988年,继国家“星火计划”和“丰收计划”之后,原国家教委在近10年农村教育改革试点基础上正式组织实施“燎原计划”,通过农业、科技和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改革,促进农村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根据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基础教育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体制改革已经基本到位,高等学校在与企业及社会各界进行人才培养 、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的合作方面,迈出了较大的步伐。

  在邓小平同志的关心和指导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越来越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尊师重教社会风气逐渐浓厚。这一阶段,我国教育实现了令世人瞩目的复兴,为90年代到本世纪末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承前启后,党中央作出了重大宏观决策

  20世纪80-90年代,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是,古老的中国焕发了青春,全世界都开始关注中国。如果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走上正确的社会义道路的里程碑,那么,1992年,以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这一阶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邓小平教育理论和基本国情,制定了一系列重大的宏观教育决策。

  199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深刻地指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

  1993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了到本世纪末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同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99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江泽民等党和国家主要领同志都到会讲话,进一步动员全党全社会认真实施《纲要》。会后不久,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5年,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正式提出了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了面向21世纪实施科教兴国的政策建设。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这一最为重要的教育基本法律。

  1996年,国家在制定国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过程中,又确定了我国长期教育发展目标和改革的总体思路。全国人大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总之,党的十四大以来的五年,是以江泽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和全面贯彻邓小平教育理论的五年,是教育法制建设取得历史性进展的五年,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再创显著业绩的五年。

科教兴国,各级各类教育事业欣欣向荣

  在经历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的复兴之后,1992-1997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在发展规模上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进入了建国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在国家“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分片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方针指导下,1997年,通过“两基”验收的县(市、区)总数已经达到1882个,全国65%的人口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9%,初中阶段(12-14岁人口)毛入学率达到87%,青壮年文盲率降到6%以下(比1992年减少了约4个百分点),超过了同期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1995-2000年)”,中央财政专款加上地方政府配套资金,投入总量超过100亿元,成为建国以来中央级专项资金投入最多、规模最大的义务教育扶贫工程。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 ,高中阶段教育在持续增长中调整了结构。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从1992年的46.7%上升到56%以上,总规模从1996年起连续两年超过1000万人,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发展和普通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接近预期的目标。1997年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850万人,整个高中阶段(15-17岁人口)毛入学率从1990年的26%上升到40.6%。

  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成绩显著。全国已经有80%以上的乡镇和40%以上的行政村建立了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网络。五年来有1.8亿职工和近3亿农民接受了各种形式的岗位培训和文化技术教育。同时,全国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人数累计2000多万。

  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发展很快,结构有所改善。1997年,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为608万人,其中研究生18万人,分别是1979年的2.2倍和9.6倍,18-21岁人口大学毛入学率达到7.6%。办学效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初步形成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培养研究生和本专科毕业生1500万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路正逐步理顺。以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一批大学和学科为宗旨的“211工程”建设工作进展顺利。高校已经成为我国科技事业的生力军,科技工作取得很大成就,全国高校已经建立10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0所高校进入“中国教育科研究计算机网”,并同国际互联网连接,开展各级各类科研课题43万项,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特别是涌现了一兹以北大方正为代表的新型校办企业,发挥高校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方面的智力优势,进一步密切教育与经济、科技的关系。

  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得到迅速的发展。1997年,全国有幼儿园18.3万所,在幼儿园(包括学前班)2519万人,幼儿园毛入学率达到40%以上。多种形式的特殊教育招生总数为34.1万人。在普通学校随班就学的残疾儿童占特殊教育招生总数的55.7%。少数民族教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997年,各级各类普通学校中少数民族在校生近1800万人,各级政府正在逐步增加少数民族的教育经费,对有特殊因难的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倾斜政策和措施,教育为加速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师范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师法》颁布以来不断加强,教师待遇有所提高。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五年间,全国共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344.9万人。教师学历合格率逐年提高,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由1992年的83%、56%、49%提高到1997年的93%、85%、60%。同时,推行了“百万校长培训计划”,进一步改善学校管理水平。各级党委和政府积极为教师办实事,依法实行教师比照公务员工资待遇的制度,健全教师内部奖励机制,加强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力度。启动“安居工程”,落实教职工住房优先和优惠政策,为稳定教师队伍创造了很好的条件。1997年,全国城镇教职工平均居住面积达到8.2平方米,比1992年增加了2平方米,超过了城镇居民平均住房面积水平。

  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20年来,我国已经与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交流和合作关系,向103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了近30万名留学人员,接受了来自152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留学生25万多人,留学回国人员达到9万人,这是新中国历史上教育对外交流和合作的最好时期。党的十四大以来,留学人员回国总数以每年13%的速度递增,特别是全面实行国家公费出国留学制度改革后,每年国家公派留学归国人数已超过当年派出数,近5年学成归国的留学人员近3万人。据统计,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52%是近10多年回国的留学人员。中国科学院士中,有52%近10多年回国的留学人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有95%是建国后历年回国的留学人员。

抓住机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目前,我国受教育人口高达3.1亿,全国每4人中就有一个人在校学习。但我国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不觉 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教育存大的问题迫切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近年来,我国宏观教育改革,加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教育经费筹措体制、招生缴费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以及大中小学的教育教学 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政府为学为主与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相结合的办学新体制逐步形成。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主要由政府来办。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按照国家法律和政策采取多种形式办学,积极引导社会力量面向劳动力和人才市场需要兴办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国家宏观指导下,进一步完善了基础教育主要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农村基础教育实行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以县管理为主的体制,调动了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办学积极性,加快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进程。

  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取得较大进展,已有600多所高等学校按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形式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长期存在的“条块分割”、重复设置、自我封闭、服务面向单一的状况有所改变。

  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缴费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改变了多年来由国家“包学费”、“包分配”的局面。1997年,已经全面实行缴费上学制度的改革。国家配套实行专项或定向奖学金和贷学金,并对家庭因难学生实行学费“减、缓、免”的政策,以保证条件比较艰苦的行业和地区对人才的需求,扶持家庭比较贫困的优秀学生。在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方面,在国家政策指导下,从一定范围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逐步实行建立人才市场、毕业生自主择业。

  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改革正在进行。近年来,各级政府依据《教育法》,在政府教育财政拨款逐年增长并高于同年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方面做出很大的努力。同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包括征收教育费附加、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发展校办产业、鼓励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1996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占73%,非财政性教育经费占27%。原国教委会同国家统计局从1994年开始公布全国教育经费年度执行情况,以加强社会监督。1997年,全国教育经费达到2700亿元,比上年约增长20%,比1992年的867亿元增长约210%,并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教育投入体制。

  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各项教育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各地区正在大力进行素质教育的综合改革。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方面,1992年以来,国家建立了180个文、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为改变以往高校专业过细、学科结构不合理、部分课程内容陈旧等状况,1994年国家启动并实施了《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陈旧等状况,1994年国家启动并实施了《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分别减少了本科生和研究生专业目录的种数,开展对普通高校、成为高校和研究生教育的评估工作。

  近年来,地方政府继续推进城乡教育的综合改革,对当地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在城区积极进行社区教育试点,探索现代企业教育制和城市教育管理新体制;在农村继续实施”燎原计划“,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需要。

世纪之交,开拓创新迎接新世纪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数亿劳动者和几千万的专门人才,形成了上千万人的教师队伍,办学的物质条件不同程度地有所改善,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中小学德育工作都出现了可喜的局面,教育界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些成就,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为我国教育事业迈向21世纪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有益启示: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和依法治教,遵循教育规律办事,促进教育宏观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各级党政部门要真正重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广泛的共识,形成尊师重教的优良风气和有利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环境。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总体思路。

  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互统一的发展观,正确处理教育系统内部各级各类教育的关系。以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为重点,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要把普遍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与培养大量能够参与国际经济、科技竞争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结合起来;要把发展低重心的国民教育体系,与形成一批在基础性学科及高新技术领域的创新人才和各行各业的高级管理专家队伍结合起来。这是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战略选择。

  坚持因地制宜、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从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及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加强政府的统筹和协调职能,扩大学校面向社会需要的办学自主权,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和支持教育。努力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拓展更多的教育机会。这是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基本方略。

  坚持知识创新、制度创新和系统创新,建立和完善辐射全国城乡的学校教育和培训机构的一体化网络。重视现代化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逐步构建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社会化的、多样化的终身教育体系。这是我国教育系统随着时代变革的根本出路。

  回顾20年来的教育历程,我们看到,教育事业还存在一系列基本矛盾。比如,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与教育资源质量还不够高,数量供给不足的矛盾;教育扩展规模、提高质量与政府和社会的投入用支持条件不足的矛盾;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与现行教育体制及外部体制改革滞后的矛盾;教育资源利用效益不高、浪费现象严重等等,在教育事业中形成诸多薄弱环节和掣肘因素。我们必须以开拓创新的精神面对矛盾,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展望未来,21世纪中国教育前景辉煌

  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发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总动员令。

  我国的教育事业,将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战略指导方针,在现代化全局中担负起基础性的历史使命。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地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党中央重申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调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发展教育和科学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阐述了教育与经济、科技和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密切关系,提出了面向21世纪教育事业发展与深化改革的总体任务和目标。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决定了新一届政府领导人员,国务院成立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把实施科教兴国作为本届政府最重要的工作的任务之一。

  江泽民同志最近又深刻地指出:“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将进入一个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知识经济时代,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科技和人才是益成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的决定性因素和最重要资源。在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保证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过程中,教育将提供关键性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成为开拓、带动形成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动力,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为教育发展与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提出了更为为严峻的挑战。

  展望21世纪,我国要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科教兴国,就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以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根本目标。

  我国将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完善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系统,健全以职业资格教育为主的行业与企业教育系统,设置以文化生活教育为主的社会教育系统。在全国各个地区和行业,形成职前和职后不同教育培训系统相互沟通、正规与非正规教育形式并举、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和多样化培训并重的终身教育网络,为不同年龄和职业的受教育者提供开放的、多样化的、社会化的教育机会。

  在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国民文化教育素质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全国人口受教育年限将进一步提高。我国将为更多的适龄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若干高校将跨入世界一流水平的行列。

  21世纪初期,应当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需求并体现现代化教育特点和规律的教育体制。更好地适应同期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的需求。

  改革开放20年的中国教育,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于20世纪最后20多年谱写的宏伟交响乐中,是一曲绚丽多彩的乐章。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深情地说:“中国人民将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根本改变自己国家的落后面貌,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的先进行列,并且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人类进步的正义事业。我深深地相信,中国的未来是属于中国人民的,世界的未来是属于世界人民的。”“中华民族教育事业空前繁荣的新局面,一定会到来。”

  我们坚信,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全国人民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共同创造21世纪中国教育新的光辉篇章。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4-11-14 13:11 最后登录:2024-11-14 13:11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