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被誉为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研发制造出第一辆汽车、第一辆东风牌小轿车、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欧博一汽开创了新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的新纪元,标注了走向汽车强国的坚实步伐。 这里凝结了几代中国汽车人的艰辛奋斗:荒原建厂、奠基立业、自主创新,一汽发展历史背后是勇于开拓、不畏艰难的拼搏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考察一汽时强调:“一定要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要立这个志向,把民族汽车品牌搞上去。” 走过70载岁月,站上新起点的一汽和中国汽车工业同频共进,锚定高质量发展稳步向前。 产业报国,70载艰苦奋斗振兴汽车工业 长春东风大街,中国一汽老厂区。百余栋中式雕檐、西式阳台的红色建筑群静静矗立。这里孕育出红旗、解放两个民族汽车品牌,见证了新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历史进程。 汽车,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制造实力的象征、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什么时候能坐上我们自己造的小汽车?”朴素的话语承载了一个国家的工业梦想。党把建设一汽列为“一五”时期156个重点项目之一。1953年7月15日,来自全国的万名建设者会聚长春西南郊,于茫茫荒野上夯下了第一根基桩。一汽创业之路由此铺就,新中国汽车工业从此展开。 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吉林省长春市奠基。这是一汽奠基典礼大会会场(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中国人造汽车,是在一穷二白的艰苦条件下起步的!”回忆建厂初期,90岁的老员工王凤阁感慨万千。彼时,全国各地掀起了支援一汽的热潮。“把道路修向一汽,把煤气通到一汽,皇冠把干部调到一汽……”1954年,长春市市政建设费用的95%投向一汽的建设。 举全国之力,三年建成投产;从零起步,打开新中国汽车工业的开端。 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国产解放牌卡车总装下线,为中国不能造汽车的历史画上句号;1958年5月12日,第一辆国产轿车东风金龙驶出试制车间,开启自主造轿车的历程…… 一汽红旗文化展馆,一幅油画再现如火如荼的岁月:数名工匠围在一起,手工制作红旗轿车油泥模型。 “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我们接下了制造高级轿车的任务。”退休老员工窦淑香清晰记得,当时时间紧迫,图纸来不及画,时任厂长饶斌和设计师们一讨论,做了个大胆的决定——直接用锤子敲! 召集全国最顶尖钣金师傅,日夜连班倒把车身敲出来;将2000多张零配件图张挂起来,能工巧匠抢图试制……1958年8月1日,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试制成功,用时仅一个多月。 1958年8月,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试制成功(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现代化生产已大规模普及的今天,人们很难想象,DG游戏当时的汽车是在怎样一个技术封闭、条件艰苦的情况下造出来的。然而创业艰辛,从造车到造好车,依旧征途漫漫—— 上世纪80年代初,解放牌汽车各项指标明显落后。3年更新工艺装备2万多套,新建生产线79条。历时6年,中国第二代载货汽车解放CA141投产。一汽扛住巨大压力,在不停产、不减收的同时完成换型转产,实现“第二次创业”。 1986年7月15日,中国第二代载货汽车解放CA141陆续下线(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改革开放迅速打开汽车市场。当时,国内汽车产能不足百万辆,产品“缺重少轻”,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跟紧产业步伐,一汽开始“第三次创业”:建设现代化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轻型车和轿车;与大众、丰田等建立合资公司,快速提升制造能力……通过结构调整与合资合作,企业快速成长,2001年产量和收入比1988年增长3.2倍和13.4倍。 入世加速了汽车全球化的进程。面对外资品牌的突然涌入,技术、品牌等都不占优势的本土企业一度陷入危机。市场竞争的被动让一汽认识到,唯有改革创新,才能跟上节奏。 2009年10月20日,一汽解放的工人们在自己亲手生产的2009年中国第1000万辆车上签名。新华社记者 蒋林 摄 主辅分离,欧博注册迈出从“计划”到“市场”的步伐;股份制改造,完成由单一国有独资到多元投资主体的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汽按下改革快进键。 2017年9月18日,一场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薪酬能高能低、机构能增能减的“四能改革”全面展开。 “那时我刚到北京参加培训,第二天上午就接到通知,全体‘起立’重新竞岗。哪有心思逗留,赶紧买票返程。”回忆当时场景,一汽改革办主任刘俊历历在目。 明确目标,举全集团之力发展红旗品牌;突出创新,完善自主研发体制;优胜劣汰,打破“铁交椅”以目标定岗用业绩定酬……大刀阔斧的改革重组了体制机制,激发了创新活力。以改革创新为标志的“新的创业”,也让一汽焕发新生—— 成长为全球知名汽车制造商,位居世界500强企业前列;到2022年底累计产销汽车超5400万辆,实现营业收入79881亿元;近5年红旗品牌销量增长65倍,品牌价值达到1155亿元;连续12年解放品牌领跑行业,品牌价值达到1187亿元。 2023年6月26日,解放卡车巡游车队行驶在长春市人民大街上。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因民族汽车工业而诞生,随时代大潮而发展。一汽揭开了中国汽车工业崭新的一页,见证了大国造车的艰辛与成就,为中国汽车工业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产业人才,欧博代理推动了产业链的成长壮大,为建设汽车强国作出应有贡献。 七十年弹指一挥间,从“一五”到“十四五”,昔日如稚子般的一汽已走向壮年。中国汽车工业依靠艰苦奋斗、自主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如今的中国已连续14年成为全球第一汽车产销大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连续8年稳居全球首位。 “唯有坚定不移地踏着市场的节拍和改革的鼓点,才能拥有持久活力与动能。”一汽党委副书记王国强感慨,这是一汽发展的启示,也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写照。 勇攀高峰,努力将关键核心技术掌握手中 最大功率达到560千瓦,性能指标实现国际领先——今年初,由一汽自研自制的V型12缸直喷增压发动机试制下线。 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制造工艺高超。结构复杂、开发难度大的V12发动机,更是代表了乘用车发动机的最高水平。外国老牌汽车生产企业积累形成了深厚的经验,作为后来者的中国在这个领域曾长期处于空白。 “这是几代红旗人的心血啊!”产品下线当日,一汽研发总院代理副院长赵慧超百感交集。经过持续科技攻关,这台发动机打破国际供应商长达数十年的技术壁垒,掌握动力制造的主动权。 关键核心技术是产业发展的“命门”。曾几何时,国内整车生产依靠外部引进。高额的技术转让费、严苛的谈判条件,让无论生产制造还是产品开发都深受掣肘。 在一汽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我国汽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 基础材料、关键元器件、先进工艺……伴随中国汽车工业的成长壮大,一代代一汽人开始了对核心技术的艰辛跋涉。 0.015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1/5,一汽研发总院首席技能大师杨永修和团队“雕琢”了13年。 这是发动机缸体的“中国精度”。杨永修告诉记者,发动机缸体上有100多个孔,加工过程极易变形,为保证性能,必须将缸孔精度控制在极限。但数控铣床精细化加工的核心参数一直被国外企业视为机密。 一汽研发总院首席技能大师杨永修查看发动机图纸细节(2023年6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既然要做,就要做到别人难以达到的精细程度。”十余年磨一剑,历经周而复始的推翻重来、在无数代码中反复试验,杨永修和团队最终破解了核心参数,掌握了精密制造的“钥匙”。 深钻“卡脖子”领域,不断迈出坚实步伐—— 针对变速器组建专项工作组,成立动力总成工厂,展开长达十余年的全面自主研发,实现全面自主掌控; 聚焦动力电池,创新低温电芯、电池包保温隔热等一系列技术,实现Ah级全固态电芯试制; 从系统集成、智能网联到前瞻造型、关键材料,瞄准41个重点方向持续攻坚…… 在位于吉林长春的一汽解放J7智能工厂内,工作人员对装配好的车辆进行静态检查(2023年6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2017年,一汽研发总院揭牌成立,将原来分散在各部门的技术力量整合,实行揭榜挂帅、项目承包、技术成果按盈利比例提成奖励。 体制机制的优化释放了创新活力,一汽向关键前沿技术领域加速冲锋:突破高效混合动力系统关键技术、完成自主车载操作系统应用开发…… “我们的研发人员从原来2360人发展到超过4500人,新车研发周期由48个月缩减为24个月。”一汽研发总院常务副院长王德平说,三年来,突破高效高速电驱、智能线控底盘、L3级自动驾驶等494项关键核心技术。 今天,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产业链的安全可控和协同创新提出更迫切的要求。 在位于吉林长春的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J7智能工厂内,工人在AGV(搬运机器人)上装配车辆(2023年6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颜麟蕴 摄 “这需要国内同行共同努力、彼此补齐短板。”一汽研发总院代理副院长周时莹告诉记者,作为链长企业,一汽必须开放生态,实现共研共创。“这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事情。” 与华润微电子等合作,做深电子元器件产业链;集合领军软件企业,加强算法开发验证……一汽与头部单位建立38个协同创新实验室和5个基础研究实验室,努力推动产业链升级与突破。“未来,我们要继续把车端交付等能力开放出来,和产业链伙伴一起挺进汽车科技‘无人区’。”周时莹说。 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一汽的探索正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写照。用70年走过了国外一二百年工业化的道路,中国跌宕起伏的造车历程,写满了对核心技术的渴求与攀登。 今天,中国汽车工业基础更牢了、实力也更强了,拥有新能源汽车全球领先的市场规模和产业链优势,和全球汽车产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换道超车更要创新突破。“始终将自主创新作为根基,努力掌控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全链条竞争力,应对风险的底气将更足、产业发展的动力会更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付炳锋说。 锚定航向,乘势而上让民族品牌勇立潮头 7月3日,伴随着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中国汽车工业迈上新的里程碑。在这场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中国汽车加速走进世界舞台中央,民族品牌迎来历史机遇。 “这给了我们难得的时间窗口,现在要做的就是锚定高质量,加快品牌向上!”王国强说。 走进红旗制造中心繁荣厂区,智能制造的体验扑面而来:集成机器人集群有条不紊,超声波设备精准质检,每分钟就有一台红旗轿车“驶”向市场。“通过数据传感,这里的每个细节都会‘搬’到虚拟‘孪生工厂’,让生产提质增效,为创新提供支撑。”红旗制造中心副总经理修俊一告诉记者。 在位于吉林长春的一汽红旗繁荣工厂焊装车间内,机器人焊装车辆零部件(2023年7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是工厂,也是数据平台;是生产,也是供应链管理。以先进制造为牵引,持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把准产业“方向盘”,坚定推进战略布局。 “两个全部”——建厂70周年之际,红旗品牌宣布:技术创新投入将全部用于新能源汽车,新增产能全部用于新能源汽车。 成立新能源开发院、智能网联开发院等,前瞻储备未来十年技术方向,构建自主可控的核心能力;未来三年密集推出15款红旗新能源智能产品,覆盖全部细分市场;到2025年,一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45万辆,红旗品牌超过50万辆…… “这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赛道。”中国一汽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邱现东表示,要通过打好新能源转型攻坚战,带动企业从理念到运营全方位转型。 做强自主品牌,加速融入全球产业格局。 近日,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铁路口岸,一辆辆新款红旗轿车有序装箱,启航欧洲。搭乘新能源汽车出海“浪潮”,红旗品牌加速“走出去”——1至6月完成出口5003辆,同比增长172%。 “我们要打破中国品牌‘廉价’的陈旧观念。”一汽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大勇告诉记者,红旗从一开始就选择国外发达地区作为目标市场,并在沙特阿拉伯、挪威等17个国家开辟销售渠道。“如果中东、欧洲市场能做起来,就意味着可以在全球市场树立起高端形象。” 象征天圆地方的车灯组合、寓意高山飞瀑的格栅设计……蕴含着浓郁东方美学和中国文化的红旗品牌,加快走入国际市场,也大踏步走进寻常百姓家—— 在连续迈上30万辆“关口”后,今年国内销量预计超过40万辆。 “红旗曾被视为‘国车’,今天,我们要把它打造成‘国民车’。”邱现东说,红旗要变年轻、更时尚、更科技,向价值链全方位攀升。“我们有品牌自信,更有文化自信!” 晨光中的一汽红旗创新大厦(2023年7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从黑土地上战天斗地的号角声走来,一汽标注了新中国汽车工业近乎全部的发展历程。 70载岁月峥嵘,有白手起家的一往无前,有困难面前的千锤百炼,一代代汽车人薪火相传的奋斗精神,凝结成中国汽车工业不懈前行的动力源泉。 如今,我国早已从一个工业匮乏的国家成长为世界最大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为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贡献着中国力量。 不忘来时筚路蓝缕,不畏风雨砥砺前行。在由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征程上,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国汽车工业一路向前! 文字记者:翟伟、张辛欣、宗巍、段续、张建 视频记者:司晓帅、姬杨、姜明明、魏蒙、周万鹏 海报设计:孙瑶 编辑:张虹生、姜潇、戚文娟、侯帮兴、郭洁宇 统筹:何雨欣、黄小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