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雪山、过草地,欧博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和将台堡会师,标志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央广网推出系列报道《长征路上新青年》,看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中国青年如何交出更优异的答卷,书写更壮丽的诗篇。 央广网成都10月21日消息(记者昌思荣)大渡河是岷江的一条支流,流经四川石棉县安顺场。这里地势险要,两侧高山峻岭,河流汹涌激荡,宛如天堑般不可逾越。 86年前,中央红军来到这里。一只木船,十八名先遣勇士,在大部队火力掩护下,迎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强渡大渡河,皇冠打赢了红军的一场生死之战,书写了一段惊险奇绝的光辉历史。这是一条无数先辈用血肉与信念铸就而成的长征路。 86年后,在大渡河边、高山深处,有一个名叫大湾村的地方,全村共有村民208户472人。由于位置偏远、经济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等种种因素,长久以来,大湾村都被冠以高山贫困村的“帽子”。而在这里,却有这么一个人,数年如一日,始终默默坚持探索着自己的“长征路”。 红军强渡大渡河雕像(央广网记者昌思荣 摄)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啃下“灾后重建”“脱贫攻坚”两块硬骨头 吴娉,2018年6月被选派至雅安市石棉县蟹螺藏族乡大湾村担任第一书记。 “我上任的第一天,就不受村民们‘待见’,走在路上没人搭理你,想要跟村民们了解点情况都很困难。” 吴娉回忆起刚刚上任时的情景。当时,村民们对这位新上任的书记缺乏了解和信任,对女同志担任第一书记能否开展好扶贫工作持怀疑态度:“年纪轻轻的能有什么经验?”我们的问题你有办法解决吗?”“女孩子能干什么?”……在各种各样的质疑声中,吴娉工作开展十分被动。当她还在想方设法了解村情民情的时候,6月26日,DG游戏上任的第22天,大湾村就遭遇了山洪灾害。据统计,直到汛期结束,大湾村解放沟大大小小共发生了20多次泥石流。灾后的村庄满目疮痍,村内道路交通、人畜饮水、农田水利、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遭遇严重破坏,脱贫攻坚扶持发展的近百亩青脆李被毁,部分蔬菜粮食绝收,村民群众收入锐减,群众发展信心遭到严重打击…… 泥石流造成路基垮塌(央广网记者昌思荣 摄) 面对各种棘手的问题,吴娉没有退缩,“当看到整个村子面目全非,村民眼中充满悲伤甚至是绝望的时候,我心里是非常痛苦的,当时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带着村民过更好的生活。” 为了做好灾后重建工作,三年来吴娉为大湾村申请到大大小小的项目建设共有20多项,争取基础设施类项目资金578万元,累计整理恢复泥石流冲毁土地50余亩、新建恢复机耕道6公里、文化广场667平方米,欧博注册妥善解决全村72户190余人饮水困难问题。完成大湾村解放沟防洪沟治理工程,总投资800余万元,在养猪场上游修建两座拦挡坝及900余米的排导槽,完成近800米的村道恢复,为大湾村的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恢复提供了保障。 “如果不能发展产业,那脱贫攻坚就只是一句空话。”这是吴娉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为了帮助村民发展产业,吴娉争取到62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通过发放种苗、薄膜、免费提供技术培训和成立专业管护队等方式,引导村内贫困群众累计发展青脆李660余亩、核桃2000余亩,八月瓜350余亩、高山蔬菜200余亩,实现了大湾村户户有产业。同时建立完善带贫益贫机制,帮助村内有条件的农户孙新详申报家庭农场,在村内引导培育新型农民经营主体,辐射带动25户贫困户增收脱贫。借助互联网直播方式,助力大湾村青脆李、蟠桃、辣椒、四季豆、玉米等农副产品走出大山。 吴娉在工作(央广网记者昌思荣 摄) 不忘初心扎根基层:紧紧联系群众并做好群众的“贴心人” “吴书记,你出差回来了啊,我们都两天没见你了。” “吴书记你快进来,我才熏的腊肉,欧博代理你尝一下嘛。” “吴书记,这个月我家卖了五头猪,收入有保障了。 “吴书记,天都快黑了,你一个女娃娃路上开慢点。” …… 从第一天上任时村民的疏离与冷漠,到如今的信任和关怀,这是吴娉一步步、一天天、一家家“挣”来的。对村民说出的话就是给出的承诺,说到就要做到。吴娉用行动坚持着这一原则,只要是村民的事,无论大小,一定做到事事有回应。三年来,吴娉每天都坚持走村入户,事无巨细,用“绣花”的功夫,解决好村民的每一件事情。大湾村由于地理位置特殊,经常会出现用水紧缺的问题,需要自己去山里寻找水源。有时候去的地方海拔很高,没有可以供车辆通行的道路,必须徒步。山里有很多蚂蟥,经常会钻进人的鞋子里或小腿、脚踝处吸血,每次回来,吴娉脚上、腿上都布满了伤口。大湾村属于高山村落,山洪泥石流灾害频发。吴娉经常跟随地质勘察人员一起巡查,及时排除隐患并安排做好清理修建工作。由于大湾村大多是老人,儿女不在跟前,于是吴娉还经常扮演“打杂工”、“跑腿工”的角色,帮助那些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 吴娉核实道路损毁情况(央广网记者昌思荣 摄) 吴娉与村民亲切交谈(央广网记者昌思荣 摄) 现在,大湾村的村民,无论大事小事,都喜欢找吴娉聊一聊,或分享喜悦,或倾诉失意,或寻求建议,这是发自内心的信赖。开车走在崎岖险峻的山路上,吴娉从刚开始的胆战心惊到如今的驾轻就熟,和村民从开始的陌生人,变成了互相鼓励、彼此依赖的亲人。每每提到此处,吴娉总是忍不住笑开了花:“因为我的老家在甘肃,我在这里算是一个'外地人',但有了他们,我就感觉像是回到了家”。 村民向吴娉展示农产品(央广网记者昌思荣 摄) 人民群众是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在新时代,在属于吴娉的这条长征路上,她始终与群众紧紧联系在一起,深深扎根于基层,依靠群众,信任群众,以此作为自己前进的不竭动力。 乘风破浪矢志不渝:描绘大湾村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吴娉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吴娉将获得的30000元奖金悉数捐赠给大湾村。吴娉认为,这个成绩属于每一位勤劳的村民。吴娉此次捐赠,还带动当地一些个体户主动捐款。这笔资金,将作为建设村里枇杷运营合作社的撬动资金,更好地服务于大湾村的产业发展。 大湾村的柿子红了(央广网记者昌思荣 摄) 大湾村玉米喜获丰收(央广网记者昌思荣 摄) 18公里,是吴娉从石棉县的家到大湾村的距离,可她半个月也不见得能回去一次。1000多公里,是吴娉甘肃老家到大湾村的距离,距上次回家看望父母,已过去1000多个日夜。7岁的女儿帮她算过,在自己读幼儿园期间,妈妈只接送过她两回…… 当提起父母、家庭、孩子时,当想起自己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的角色时,一向坚强的吴娉也忍不住几度哽咽。三年扎根基层的长征路,有困难,有委屈,有孤独,但收获更多的是胜利的喜悦和理想的硕果。今年6月,吴娉三年任期已满,她有机会调回到原来的工作单位——石棉县财政局,可她依然选择留在大湾村,继续坚守在自己的战场。 吴娉在谈到家庭时落泪(央广网记者昌思荣 摄) 为早日实现乡村振兴,吴娉坚持“特色产业促民富”的发展思路,紧紧依靠科技优化品种结构,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实现脱贫攻坚产业提质增效,加快推进产业振兴。坚持项目实施和规划整村推进,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项目规划着眼全局和整体,聚焦惠及所有群体,带动整村发展。除此之外,还加大培养和引导村组干部加入乡村振兴的队伍,激发群众发展内生动力,努力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全面振兴。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目标,也是吴娉理想中的乡村状态。因为拥有坚定的信念和明晰的目标,才会有坚持前行的动力和勇气。 整个采访过程中,吴娉一直强调自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她认为,我们身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正在做着伟大的事情。而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件小事,就是在做伟大的事。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没有退路,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也不后悔。”吴娉讲道。 吴娉在安顺场留影(央广网记者昌思荣 摄) 无论是红军的长征路,还是新时代,新青年的长征路,都是理想与信念的一次伟大远征。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