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皇冠欧洲在关键技术和战略安全领域对美国的依赖如影随形——无论是性能先进却价格高昂的F-35战斗机,还是如今在俄乌战场发挥关键作用的“星链”卫星网络,主动权始终掌握在大西洋彼岸的手中。 近期,德国、英国媒体相继披露,美国可能通过F-35内置的后勤信息系统,在特殊情况下远程切断欧洲国家的战机作战能力。这并非空穴来风——美国总统和“星链”掌门人马斯克都曾公开表示,随时可能停止对乌克兰的卫星通信支持。 这些现实案例让欧洲猛然意识到,“卡脖子”已不再是遥远的假设,DG游戏而是迫在眉睫的风险。尽管F-35事件与欧洲的互联网星座计划看似毫无关联,但背后的逻辑却完全一致:欧洲不能再任由自己的命运受制于他人之手。 因此,OneWeb、IRIS²和Rivada等欧洲互联网卫星星座计划的推出,成为欧洲确保关键通信基础设施自主性的必然选择。 近日欧洲抵制F-35,就是因为对美国不放心。 做不大的蛋糕 表面上看,欧洲发起的多个卫星互联网星座计划似乎热火朝天,但仔细分析下来,真正的技术水平和建设规模却存在明显的不足。 最早布局的英国OneWeb项目,欧博注册最初雄心勃勃,号称要打造全球性卫星互联网网络。然而,计划部署的648颗近地轨道(LEO)卫星,至今仅完成约630颗的部署,规模明显偏小。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SpaceX公司的“星链”,当前已发射超过7000颗卫星,未来目标更是数万颗。这种悬殊的差距导致OneWeb只能专注于企业和政府用户市场,而无法真正满足大众市场对高速网络接入的需求。 此外,欧博代理由于OneWeb卫星轨道高度约为1200公里,比“星链”的550公里明显更高,这也带来了延迟增加、终端成本高昂的问题,每套终端售价高达5000至10000美元,远非普通用户所能接受。 值得一提的是,OneWeb有一个对于中国影响很大的举动,但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关注和重视: 早在2023年,台湾地区的“中华电信”就跟OneWeb达成合作,欧博官网搞所谓“应变或战时应用新科技强化通讯网络数位韧性验证计划”,布设700个终端设备站,用于“确保紧急状况岛内重要通讯仍能正常运行,支援政府指挥调度体系正常运作,深化岛内通讯网络韧性”。这深刻地反映了OneWeb对于台海的介入和它的业务属性。 另一项欧洲寄予厚望的IRIS²计划,由欧盟主导,投资高达106亿欧元,计划在2030年前后部署290颗卫星。 与“星链”不同,IRIS²将使用三种不同的轨道:距离地球6000多公里的中地球轨道(MEO)、500多公里的低地球轨道(LEO),以及最高400公里的近地低轨道(low LEO)。欧盟官员称,这种“多轨道”方案能在更少卫星数量的前提下,实现与“星链”相当的性能——这是吹牛。 IRIS²仅有区区290颗卫星,无法跟美国“星链”和中国“星网”相提并论。 区区290颗卫星,分布于不同轨道,无论是容量、覆盖密度还是网络时延,都难以达到“星链”这种密集式LEO星座的水平。其中有部分还要位于中地球轨道(MEO),导致其全球覆盖密度和吞吐能力进一步削弱。 再加上IRIS²项目明显的政府主导性质,其真正目的更多是面向战略和安全领域的政府或企业用户,而非为普通民众提供高效的互联网接入服务。因此,IRIS²从一开始就并非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性互联网基础设施计划。 德国主导的Rivada Space Networks计划,同样令人难以乐观。 虽然计划发射600颗卫星,但同样将轨道高度设在1200公里左右的中地轨道,这导致该星座的时延明显偏高,官方公布的延迟数据甚至高达150毫秒,这对于实时性要求高的应用场景而言几乎毫无竞争力。 Rivada方面虽强调其单星通信带宽较高,但这只能满足部分专用企业客户的需求,并非适用于全民互联网覆盖。此外,Rivada公司的商业模式也存在不确定性,目前市场定位模糊,资金和技术风险仍未彻底解决,未来前景尚不明朗。 欧洲这三个代表性的卫星互联网项目,尽管都披着“欧洲版星链”的光环,但在规模、覆盖密度、网络容量以及用户导向方面,与真正意义上的“星链”差距巨大。这也决定了其在全球卫星互联网竞争中很难真正发挥主导作用,最多只能在特定的企业和政府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欧洲想要摆脱被美国“卡脖子”的局面,仅凭目前这些规模有限的星座计划显然还远远不够。 OneWeb的卫星无论是单星性能还是堆叠方式,全方位落后于“星链”卫星,发射还要依靠SpaceX帮忙,想要自主谈何容易。 (责任编辑:) |